2021年5月,现代快报策划启动“我是红色文化志愿者”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30名青年记者担任红色文化志愿者,走进江苏30个红色场馆,学习党史并担任讲解员。7月19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进位于江苏省南通海安市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作为一名志愿讲解员,与参观者一起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花宇 李鸣
七战七捷揭开解放战争胜利的序幕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南通海安市。走进纪念馆,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纪念碑,碑身如一把直耸云霄的刺刀,由古铜色花岗岩砌成,高27米,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刺刀”。纪念馆内陈列的历史照片、重要的文献史料和珍贵的革命文物,向参观者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当天,现代快报记者作为红色文化志愿者,为南通市崇川区虹桥街道虹西社区的老共产党员们进行讲解。
1946年6月,国民党背弃《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部署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在苏中地区,国民党军李默庵部集结12万余人,兵分多路,想靠人数和装备上的优势,一口“吃掉”苏中解放区。
苏中解放区北至淮安、南濒长江、东临黄海、西抵运河。由于地势平坦,水网纵横,是解放区的前哨阵地和粮食基地。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队,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沉着应战,集中华中野战军19个团3万余人的兵力,在苏中军区部队和民兵的配合下,充分利用在解放区内作战的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45天里,华中野战军转战百余里,连续作战七次,取得七次大捷,共歼灭国民党军队5.3万余人,为华中野战军参战兵力的1.76倍,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揭开解放战争胜利的序幕。
依靠人民群众,构筑战役胜利坚强后盾
粟裕将军曾说过:“依靠人民群众,不是一句美丽动听的政治口号,而是战略思想。”抗战时期,苏中人民与人民子弟兵结下深厚的情谊。
苏中战役期间,虽然在前线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只有3万余人迎敌,但在他们的背后,有着整个苏中解放区人民群众的支持。当时,苏中民众为了“保田保乡”“保卫胜利果实”,积极支援前线,既搞好了土地改革,又做好了支前工作。海安当地的角斜民兵带领群众踊跃支前、赶磨军粮,赶做军鞋6000余双。解放区群众还自发组成千人的运输队和担架队,随军行动,及时为部队输送弹药,供应粮草。这也是当时粟裕向中央建议,把华中野战军留在苏中解放区,先打赢内线战役再出击外线作战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苏中地区开始动员参军。各地普遍发起“参军保田”运动,组织贫困农民进行阶级教育,营造参军光荣的氛围。当时,华中一分区有2万多人参军,其中补充主力8200多人。
“‘兵民是胜利之本。’苏中七战七捷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广大苏中人民的胜利。战役期间,苏中地区军民同心,前赴后继,为苏中战役做出历史性贡献。”当记者讲解到此处时,几名老共产党员纷纷点头,全场响起了掌声。“粟裕将军带领解放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取得七战七捷,更让我们觉得,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南通市崇川区虹桥街道虹西社区和颜邻里支部书记游政中表示。
“今天参观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我注意到我们很多老党员都学习得很认真。这次参观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党员的党性。”南通市崇川区虹桥街道虹西社区党委书记张莉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她将以此次参观为契机,从党史中汲取奋进前行的力量,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社区党员,解决辖区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用实际行动服务好社区居民。
记者手记
走向胜利
需要什么?
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虽然苏中七战七捷的规模不算大,但从这场战役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始走向解放战争全面胜利。
面对人数成倍于我军、全副美式装备武装的国民党军队,拿什么和敌人打?又是哪里来的信心打赢这场战役的?历史给了我们答案。
在准备讲解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在苏中解放区,这里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是粟裕的“侦察兵”。他们不仅为华中野战军传递情报、赶制军粮、运送物资,青年们还积极踊跃参军,与解放军一起保卫革命胜利的果实。也正是因为在苏中地区有广泛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粟裕才会在苏中战役开始前,向中央提出,在战争初期先依托苏中解放区开展“内线歼敌”的建议,从而有了解放战争初期实行内线歼敌的战略方针。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时移世易,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传诵了千年的古训,依然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新时代新征程。作为一名年轻记者,我要把镜头对准这个伟大时代的创造者,当好党和人民的“连心桥”,记录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用心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