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房间,21扇门,每一扇门背后,都有一个孩子。他们或和家长住在一起,或单独入住。
这里是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的一家酒店,目前被启用为本轮疫情的一个隔离点。8月4日,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该隔离点此次共安置来自南京江宁区的113名隔离人员,其中有21名未成年人。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假期。隔离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孩子们在这里得到悉心照顾的同时,也收获了成长。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陈子秋
21个孩子组成特殊的“夏令营”
8月4日是21个孩子入住该隔离点的第五天。五天来,他们没有打过照面,彼此间却逐渐熟悉了起来——年纪还小的幼儿园小朋友在床上蹦蹦跳跳的声音、加入“童心抗疫群”的一个个名字、即将在“云朗诵”比赛中上传视频参赛的面孔……孩子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彼此,这也让他们感到自己并不孤单。他们甚至感到,是在一起参加一个时长15天的名为“成长”的夏令营。
为了让孩子们不觉得隔离生活枯燥难熬,打消他们的不安和焦虑,隔离点的工作人员和21个孩子所就读的学校(幼儿园)取得联系,对应学校的老师每天一次和隔离中的学生一对一连线,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
南京市将军路小学副校长潘虎是该隔离点专班的联络组成员,为了让孩子们的隔离生活过得更充实也更有意义,他和同事们发起了童心抗疫活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对应的活动——小朋友有识字和画画比赛、中学生有朗诵比赛和征文比赛,奖品也是五花八门,从糖果到书本,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等到隔离结束就会送到孩子们手里。
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孩子们真的觉得像是参加了一个夏令营。当然,和传统的夏令营不同,他们不能见面,一切都要靠“云互动”进行。
一台带着消毒水味儿的平板电脑
家住江宁区禄口街道、开学就要读高二的李柯宇(化名)是这21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他要接受的考验也多了一个——和家人分开,自己住一个房间。李柯宇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和父母分开住,“第一天住进来,我都没怎么睡好。”李柯宇说,一开始确实有些不适应,但是到了隔离的第五天,他已经可以适应自己的“独居生活”了。
“这里的饭很好吃,我每天起床吃了早饭就看看电视,看看书,再做会儿作业……”李柯宇的隔离生活简单又充实,不过前两天,他遇到了一个难题:他所在的中学很快要开始上网课,但他的平板电脑却落在了家里。
隔离点的工作人员知道情况后,比他还要着急,立即开始替他想办法,最终,潘虎以前的学生从家里带来了一台闲置的平板电脑。经过消杀,带着消毒水味儿的平板电脑被送到李柯宇的手里。记者了解到,随后学校发来的学习资料也会由工作组负责打印,经过消杀后递给李柯宇。
李柯宇告诉记者,他知道自己配合做好隔离,也是一种战疫。他相信自己会在这个特殊的假期成长许多。
工作人员手机里的6个微信工作群
南京市玄武区司法局副局长茅晓春是该隔离点专班的负责人,他一打开手机,迎接他的就是众多的“小红点”。他的日常工作就是一个一个点开这些“小红点”,处理未读消息。
未读消息多数是隔离人员发来的。有隔离人员反映他每天要服用药物,药必须要用冰箱冷藏。茅晓春和同事们便连夜找来一台冰箱,把它抬到楼上,放在隔离人员的门口。有隔离人员不小心手机跌碎了屏,完全没法使用。茅晓春和同事便想办法找来一部热心市民提供的二手手机,让她先用着。也有隔离人员嘴馋了想吃零食,按规定不能让他们接触外来食物,工作人员就在他的送餐备注里写上每餐多送一个水果,让他解解馋……
隔离区域包含酒店的六个楼层,茅晓春把隔离点的隔离人员按楼层分别建了六个群,“分开建群,可以让我们能更及时地和隔离人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茅晓春告诉记者,这六个群里也时常会出现让工作人员暖心的话语,“你们辛苦了”“饭太好吃啦,我肯定又胖了”……这让工作人员们有了满满的成就感。茅晓春说,“隔离人员都特别好,很配合我们工作,我们将心比心,也会尽力帮他们把问题解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