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2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7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周慧珺:一生一首翰墨诗
  周慧珺 《一亭幽室七言联》 138×35cm
  周慧珺 《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
  132×31cm
  周慧珺 《行道有福与德为邻》 47×44cm
  周慧珺 《程伯子诗》 35×138cm
  周慧珺 《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 26×54cm
  周慧珺 《梦笔生花》 25×25cm
  周慧珺 《王羲之·兰亭序》 30×227cm

  □李静

  雅与俗是一种形态,书法艺术不是一体性的,它具有多元性、融合性,而“中和”才是极致。它集宇宙之大成,静中寓动,犹如天空,看似湛蓝,其实包含了所有的色彩。没人能说出“极雅”是什么,雅与俗的界限难以准确划分。“唯美”与“宁丑”两个极端,都不符合周慧珺的口味,正如她的为人处世,也是偏向儒家的“中庸之道”的。

  周慧珺坚持强调书法本质的艺术性,但也顾及实用成分。创作时把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自然美学不露痕迹地融汇,恰到好处地表达,舒缓而紧致地体现雅俗共赏。她认为好作品的共同特征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要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具备精深的艺术功力,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应力求用自然的笔墨语言,表达丰厚深远的意蕴,使作品具有丰富的艺术潜能,让不同层次的观赏者都能欣赏。书法是根植于中国土壤的独特艺术,始于实用,借用形象而走进了艺术之门,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使它成为如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所云“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穷”的艺术。书法的构架、韵律、性情之流露,都体现了现代艺术所追求的内涵。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周慧珺强调当代书法创作,还是要到丰厚的历史积淀中追寻和探求。回归传统,重温经典,要成为当下书法艺术创作的主流。在艺术风格上应具有正大气象,自然、朴素、刚健、清新;在表现形式上要雅俗共赏,为大众所能接受认可。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优秀的作品,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历史证明,不同朝代得以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几乎都是雅俗共赏的,任何承袭偏枝,失其正脉,终究难以为继。书法毕竟写出来是给人看的,不是放在家里孤芳自赏的,高雅而又通俗才叫雅俗共赏。周慧珺说自己将会继续坚持将古代传统书法审美与现代创作形式相结合,走出一条雅俗共赏的新古典主义书法之路。

  曾经有人问周慧珺:您所理解的完美书法是什么样的?您最想达到的理想的书法境界是什么?周慧珺的回答很有哲理:“这世界上的事情没有完美,所谓完美只是相对而言,不完美才是绝对的。书法也就是没有完美,所以才充满了魅力,探索实践才没有止境。就是《兰亭序》,也有人觉得它偏于软弱。就是苏东坡,也有人认为他书法太肥,是‘墨猪’。至于我这样的书法作者,就关注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写得好一点,明天能否比今天又好一点,如此而已。要表达什么什么的高深思想,要体现什么什么的崇高品质,要与天地宇宙精神相往来;等等,我是做不到的。别人能否做到,我不妄加评论,但是怀疑。我所谓的书法理想境界就是写出我的性情、我的风格,同时有较高的书法技术难度,与中国书法传统审美标准也没有大的违背。如果能还有一点时代气息,能在传统审美基础上有一点点突破,那就更好了。但是能否实现,我也怀疑。”

  其实,周慧珺书法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地深受大众喜爱,说到底,她的为人和她的作品一样,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即“中庸之道”,没有完美何来“极雅”?周慧珺自有卓识和襟度,对书法的本质看得深、溯得远,并能在与己不相合的事物中摄取所需以自壮,这一特质在她的书法艺术的实践过程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怀揣着“雅俗共赏”的审美意趣,始终如一地用沉着娴雅的笔致书写,不激不厉、开合有度,是她优游斯事的自得之意和胜出之道。

  

  (本文节录自《一生一首翰墨诗——周慧珺的书法人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