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姑苏区吴门桥街道在辖区29个社区内开展了主题为“你是否会购买临期商品”的调研,邀请了近180位居民参与,旨在引导居民对临期商品有新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在近180名调查对象中,超7成的居民不愿意购买临期商品,他们大多担心临期产品的质量可能会下降,导致使用效果不佳,危害他们的身体健康。在剩下的有购买临期商品意向的居民中,中老年居民占据70%左右,他们表示愿意购买是出于打折促销力度大,可以省钱的理由而选择临期商品。其中,超4成居民会有目的性地前往指定货架购买临期商品。在产品类别中,生鲜蔬菜是他们的首选,将近占6成,其次是零食饮料、清洁卫生用品、乳制品和面包。
家住盘溪第二社区盘南公寓的洪素英阿姨是个购买临期商品的“老主顾”了,她前往周围大型超市买菜时,会特地关注临期商品,特别是临期商品中的饼干、麦片等粗粮类产品。据洪阿姨介绍,临期商品和特价商品在超市是有固定的位置售卖,有些特价商品可能是因为外包装有所破损才会低价出售,两者略有不同。
街道工作人员介绍,临期商品不等同于“过期商品”,而是指即将到达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属于安全商品的范围。在此期限内,产品是具有安全性的,完全适用于销售。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需要告之并单独出售。据调研得知,不同种类的商品对于“保质期临界”有不同的规定:如标注保质期1年以上,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标注保质期6个月-1年以下的,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
“正确引导大众对临期商品的认识和规范出售临期商品的根本目的是减少生产浪费,维持生产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姑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吴门桥分局工作人员表示,自2021年4月29日实施的反食品浪费法中明确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将加大对临期商品的管控,把临期商品的安全风险保持在可控范围,监督经营者规范销售临期商品,让居民对临期商品“买得安心、用得放心”。陈苏芸 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