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江苏书展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7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是夜的苏博
就是一件多声部的艺术品
诗歌+博物馆+电闪雷鸣,“凤凰诗歌之夜”在苏州成功举办
  活动现场
  钟立风
  青年昆曲演员表演《牡丹亭》“惊梦”片段
  胡弦
  韩东
  车前子
  张执浩
  扫码看视频

  暴雨是喝彩,雷鸣是掌声。7月10日晚6点,“时代的星空——苏博·凤凰诗歌之夜”活动在苏州博物馆中庭准时开场,户外暴雨如注、电闪雷鸣,却挡不住人们走进博物馆倾听诗人们的吟诵。本次活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现代快报社、凤凰读书会联手苏州博物馆共同打造。18位诗歌名家会聚于此,为观众奉上一场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的诗意盛宴。

  不只是诗歌,音乐、昆曲这些广泛意义上的“诗”,也在这里激情碰撞,让是夜的苏博,成为一件多声部的艺术品。现代快报+·ZAKER南京、新华云、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等平台同步进行了直播,超过190万网友在线观看。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陈曦 张垚仟/文 施向辉 刘畅/摄

  诗歌+音乐+昆曲,一场夏日文化盛宴

  诗会在小海的成名作《北凌河》中拉开帷幕,诗人纷纷献上自己的代表作。高兴朗读了歌颂母爱的诗《母亲》,胡弦分享了近作《评弹》,张执浩朗读了《失眠听雨声》,欧阳江河朗读了《霍金花园》,黄梵带来了脍炙人口的诗作《中年》,韩东朗读了作品《爱情或浪漫》,蓝蓝朗读了《大海播放它粼粼的唱片》,宇向带来一首《托尔斯泰修鞋》,余秀华献上《我喜欢这黄昏》。

  诗歌有着一双隐形的翅膀,不分性别、不分年龄甚至不分国界,都能感受到它的美。意大利诗人、翻译家法朗西斯·德·陆法,日本当代代表性诗人高桥睦郎、谷川俊太郎,德国著名诗人、毕希纳奖得主扬·瓦格纳等国外知名诗人,也通过视频方式“云参与”这场诗歌盛会。他们用不同的语言朗诵诗歌,让大家感受到不同语言下诗歌的魅力。

  从诗歌起源来说,诗本就是文学与音乐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当晚,诗人们朗诵诗,音乐人、戏曲人也和诗人们酬唱应和。知名音乐人钟立风演唱了由自己作词作曲的《盲人和一位女子去渡海》《南锣鼓巷》,音乐人背背演唱了为诗人庞培、杨键的诗谱写的歌曲《被风压倒的树》和《歌》,来自苏州昆剧传习所的两位青年演员周佳兰、吴超越则献上了《牡丹亭》“惊梦”片段。

  活动现场,诗人、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为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诗歌出版中心揭牌。同时举行“凤凰星空诗歌书架”启动仪式,第一个书架正式入驻苏州博物馆书店,该项目将为凤凰版诗歌图书走进书店、走进更多公共空间进行有益的探索。凤凰传媒总编辑徐海致辞。

  据悉,今年上半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和苏州博物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此次“诗歌走进博物馆”,是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后的首次联动。“诗歌走进博物馆,可以理解为诗歌的一种充满浪漫气息的回归,由贝聿铭大师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将传统的底蕴和当代精神有机地融合,诗歌活动能够在这样一座文化圣殿举办,可以说是一次相互的辉映,也可以说是水乳交融。堪称天作之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诗歌图书策划人于奎潮说。

  观众王锦源是中国昆曲博物馆文创部主任,看到苏博发布的消息,觉得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新颖的活动形式,于是悄悄前来观摩取经,而她本人也是诗人余秀华的粉丝。“诗人们读的都是短诗,节奏很快,而且穿插了民谣和昆曲,让博物馆的游客与诗歌来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是这个夏日美妙的经历。”

  观众章鹏觉得,诗歌来到博物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接近诗歌的机会,尤其是在苏博这样具有影响力的博物馆。“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之后,很少有机会再静下心来读书、读诗,今晚的诗歌之夜给了我久违的精神享受。”

  诗歌+博物馆,一种天然的结合

  诗歌的繁荣,需要诗人们创造性的劳动,需要读者的参与和支持,传播和出版也是文学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诗人们普遍认为,苏博·凤凰诗歌之夜既是对当代诗歌艺术的一次呈现,也是对未来进一步做好诗歌出版普及的有益探索。

  胡弦认为,“诗歌走进博物馆”这一诗歌传播、交流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文字性的东西也要向具象性的东西汲取营养。建筑艺术是所有艺术当中的集大成者,而苏博是一座既有苏州风格又有现代创意的建筑,其所蕴藏的文化信息和时代气息,在理念和审美上,都会对抽象性的文字、对诗歌,具有启发意义。其次,诗歌是一种动人的声音,它是要走进人的心灵的,像苏博这样的博物馆,是大地的、城市的、文化的心灵。你觉得它是不动的非生物性的存在,但它其实也是人创造出来的活生生的存在,是我们心灵寄托的所在。在这样的地方读诗,也是让诗歌走进心灵,听取诗歌在另一种心灵中的回声。”

  胡弦说,这几年,诗歌不断走进“各种馆”,到美术馆、书店,到诗情画意的地方去就更多了,在他看来挺有意义。“诗人与观众面对面交流,更具感染力,场馆升级了这种感染力,而且随着现代传播手段的更新,现场的氛围,场馆的美感,优美的声音还可以通过抖音、视频等新媒体手段传播出去,可以让诗歌和伴随它的图像走向更广泛的人群,走进更多的心灵中去。”

  诗人、小说家韩东说:“诗歌是文字,诗歌更是一种艺术,诗歌走进博物馆甚至不能说是一种创意,而是一种天然的结合。博物馆是大众的,诗歌也应该是大众的,需要和大众分享。”

  苏州诗人、书画家车前子说:“诗歌需要博物馆,或者说诗歌就是博物馆。博物馆是过去在未来的脱颖而出,接近一个严肃诗人的忘我工作。诗歌需要在博物馆被参观、被学习,诗歌其实是更大的博物馆藏品。诗人对过去负责,过去是更为复杂的未来。”

  诗人、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张执浩表示,他没有参加过在博物馆举行的诗歌朗诵会,所以很感兴趣。“在这个时代,诗歌与博物馆像某种隐喻,一对命运近似的兄弟,差别在于,前者是有声音的文物,后者是无声的言语。从另一方面讲,越是古老的东西,越是有自身存在的命理和生命力,当然也需要被不断唤醒,对人世发出召唤之声。”

  “江苏无疑是诗歌大省,在百年新诗的发展进程中有着极其显荣的地位。我一直觉得,江苏的诗歌生态非常可观,不是那种表面上的繁茂,而是诗学成就意义上的贡献。至于诗歌普及方面,我注意到南京近些年做得不错,利用书店或其他平台,尝试着让民众有机会接触当代诗歌成果,这些努力将会慢慢改变城市面貌和气质。”张执浩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