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缅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7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站着死,决不下跪”
  展览复原了监狱场景
  邓中夏被捕后的照片首次展出
  郭纲琳将铜钱磨成铜鸡心
  贺瑞麟写的小说《离散》
  何宝珍烈士磨制的竹针
  赵良璋给朱铁华的诀别信

  眼前岁月静好、山河明媚,只是因为,早已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最近,电视剧《觉醒年代》让我们“破防”了。陈延年遍体鳞伤,戴着沉重的脚镣走向刑场,脸上却带着微笑,灿烂而倔强。

  在南京,曾有成千上万和陈延年一样的革命先烈慷慨就义。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集中殉难地。

  革命者在狱中,在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究竟经历了什么?临刑前,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也许,我们可以从留存至今的革命文物、档案中探知一二。

  “铁窗犹见坚壮志——雨花英烈狱中斗争文物展”正在雨花台烈士陵园举办。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刘静妍/文 施向辉/摄

  视死如归

  “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决不下跪。”这是面对屠刀的陈延年留给世界最后的磊落。

  许多革命先烈,都曾立下这样的铮铮誓言。

  就是烧成灰,我邓中夏,也是共产党员!

  ——邓中夏

  个人死不足惜,全国人民未解放,责任未了,才是千古遗憾。

  ——罗登贤

  革命不可能没有牺牲,死是为了人民更好的生,共产党员为革命而死是光荣的。

  ——石俊

  枪毙我一个,还有十个,枪毙十个,还有一百个,千千万万的革命者,你们是杀不完的。

  ——孙津川

  电椅、铁链、炭盆……还原监狱场景,现在看起来都胆寒。电椅通电后,受刑的人会非常痛苦,但被粗重的铁链捆绑,动弹不得。然而,面对严酷的刑罚,革命者没有低头。

  1933年5月,在上海法租界一栋房子里,邓中夏被捕。从上海法租界巡捕房所制的照片和档案中可以看出,他的眼角、嘴角都有伤痕,目光依然坚毅。身份暴露后,他被押解到南京,1933年9月在雨花台慷慨就义。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青年时期的邓中夏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他是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在五四运动中,担任北京学生联合会总务干事。他和李大钊既是师生,也是战友。1920年,他协助李大钊发起组织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文中图片均拍摄自“铁窗犹见坚壮志——雨花英烈狱中斗争文物展”

  永是勇士

  烈士们在狱中,面对严峻的生死考验,还以另一种方式表达着信仰。

  雨花英烈郭纲琳烈士的遗物中,有一枚铜鸡心。她出身于富裕家庭,家人曾经设法营救,但她拒绝在“悔过书”上签字。狱中,郭纲琳始终没有放弃信仰,将铜钱磨成铜鸡心,镌刻上“永是勇士”字样,表达心声。

  郭纲琳心灵手巧,绣功了得。她给手绢绣上“long live”(注:万岁)字样和五角星,还缝制了一个小巧的绣花香囊。她还有许多绣品被保存下来,有的绣着“struggle for truth”(注:为真理而斗争)“起来”等字样,都表达着拳拳之心。

  雨花英烈中,像郭纲琳一样的才女,还有陈君起烈士。她的《梅花图》和《村屋图》均创作于狱中。

  《梅花图》中,苍瘦遒劲的枝干上缀满盛开的梅花,灿烂夺目。她还题写了“瘦梅虽老犹鲜艳耐寒”几个字。

  除了刺绣、绘画,才华横溢的革命者还作诗、填词、写小说。

  贺瑞麟写下小说《离散》,还在最后一页画上了一颗五角星。

  杨振铎的《狱中诗》、恽代英的《苛刑歌》、史砚芬的画作和散文诗《夜莺啼月》……这些创作于狱中的作品,表达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意志。

  展览信息

  “铁窗犹见坚壮志——雨花英烈狱中斗争文物展”

  地点:雨花台烈士陵园

  时间:即日起至2021年10月底

  简介:这是一场以雨花英烈狱中斗争遗物为主要内容的党史题材展览,共选取百余件珍贵的狱中文物与历史资料。展品从体现被捕危险如影随形的通缉令,到展现法庭坚持抗争的辩文,再到在狱中坚持斗争留下的刺绣、日记、家信,直至牺牲时的遗书与诀别信,以实物形式再现雨花英烈狱中斗争。

  铁骨正气,眷眷深情

  革命者不仅有一身钢筋铁骨、满腔浩然正气,也有眷眷深情。

  1930年1月,高文华写给小妹妹的信中,讲了一个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他还建议妹妹购买《安徒生童话》。1930年2月,高文华又给大妹妹写信,探讨学校的问题,并督促她建立读书计划不断上进。

  高文华是江苏无锡人,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3月在无锡从事联络工作时被捕,解来南京,1931年7月牺牲,年仅24岁。

  狱中,何宝珍烈士曾精心磨制了两根长短不一的竹针,用来为难友缝制衣服。

  后来,难友帅孟奇的回忆文章,记述了何宝珍的狱中斗争:“自从宝珍进来后,我们这个号子突然变得热闹起来了。因为她年龄小点,我们称她为‘小大姐’。‘小大姐’会唱戏唱歌,而且擅长表演,常常把旧戏曲填上自己编的新词,演唱给大家听。她那丰富的表情、诙谐的动作,常常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赵良璋烈士在狱中使用过的钢笔、手帕、夹克,被难友和亲人保存了下来。这支钢笔,是他托难友转交他的妻子蒋平仲的纪念品。

  就义前,赵良璋从裤袋取出手帕给难友朱壁普,从身上脱下皮夹克留给难友朱铁华,留作纪念。在给朱铁华的诀别信中,赵良璋写道:“我是带着勇敢与信心就义的,我虽倒了,但顽强的性格仍使我精神永不灭亡。”

  赵良璋、丁行等五位烈士,被称为“北平五烈士”。他们是秘密战斗在国民党军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1947年10月因北平地下情报系统破坏而被捕,1948年10月牺牲在南京雨花台。

  狱中,丁行为妻子篆刻了印章,还写了一封信,嘱咐她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奋斗精神。

  他们,和普通人一样,珍惜亲情、爱情、友情,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也渴望一切美好和幸福。只是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将大爱置于身家之上,以小我成全大家,以牺牲追求真理。

  一封封书信、一件件遗物,是他们对亲人朋友的深情表达,也流露出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对后来人的殷殷嘱托。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