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起各地高考成绩陆续揭晓。教育部部署各地各高校进一步做好考生志愿填报服务工作,并特别要求,各地要联合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或个人开展志愿填报咨询活动的监管,对于存在夸大宣传、虚假宣传、收取高价咨询费用、违规开展培训服务的中介机构、网站、App等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切实保障广大考生权益。
教育部这一要求非常及时和必要。就在6月16日,教育部发布预警《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明确提出将协调相关互联网平台联合开展“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专项行动,整治各网站平台关于志愿填报违法违规的机构和个人。
机构平台违法违规的背后,是一些平台利用高考志愿填报对考生割韭菜,搞夸大宣传收取高价咨询费用。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1500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志愿填报”,有九成的相关企业是近几年内成立。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机构都没有统一认证的权威标识,向考生和家长推销所谓的精准志愿填报服务和专家咨询服务,也不靠谱,但收费却一点不含糊,有的甚至高达10万元。
实际上,不少高考填报志愿咨询服务并没有技术含量,不过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得出一些面上信息,对考生来说未必适用。
对于广大考生和家长来说,高考填报志愿,没必要听信某些机构宣传,花冤枉钱去听某些“专家”意见,而是要结合孩子成绩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和专业。
利用“高考志愿”高价服务收费的现象,为什么年年喊打年年不绝?
有需求才有市场。机构平台违规开展填报志愿服务,且“生意兴隆”,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家长“宁可信其有”。因此,对于市场乱象,监管部门严打固然需要,更重要的,只有考生家长提高“免疫力”,不再听信“专家”忽悠,这些机构平台自然也就没有了生存空间。南京 易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