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现代快报策划启动“我是红色文化志愿者”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30名青年记者担任“红色文化志愿者”,走进江苏30个红色场馆学习党史并担任讲解员。6月19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进八路军驻京办事处纪念馆,作为一名志愿者讲解员,为参观者讲述那段不寻常的岁月。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吕洁 吉沐耘/文
王曦/摄(除署名外)
不寻常的3个月里,营救了一千多人
在南京市鼓楼区青云巷41号(原傅厚岗66号),坐落着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小楼房,这里就是八路军驻京办事处纪念馆。参观者想找到这里,需要穿过一条幽静的小巷子,低调的外观和安静的环境背后,藏着不平凡的故事。记者带着大家回顾,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八路军驻京办事处如何完成了它不平凡的历史使命。
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在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设立的第一个公开办事机构。旧址是砖木结构的西式小楼,楼上楼下各有住房三间(两南一北)和卫生间、楼梯间。这里,曾经多次接待国民党谈判代表、国际友人及进步人士。博古、叶剑英、李克农、钱之光、童小鹏、王超北、齐光、袁超俊、邱南章等都在这里工作过。
办事处从成立到撤往武汉,只存在了3个多月,却做了大量的工作。1937年8月~10月,八路军驻京办事处共营救接待了从国民党监狱获释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1000多人,其中,700多人经西安转送延安,为他们返回革命的队伍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与国民党谈判、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全民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革命纪念地。
1982年,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旧址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0月,八路军驻京办事处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现已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2019年10月获批为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学党史,现代快报小记者认真聆听
6月19日,现代快报小记者及家长共四十多人参观了八路军驻京办事处纪念馆。从一楼到二楼,办事处的会客室、卧室、办公室,角角落落,他们听讲解听得非常认真。“这个是那时候的老式电话!”“这是一件皮衣吗?是谁穿过的?”孩子们的眼睛里满是好奇,争先恐后挤在现代快报红色文化志愿者身边。
“这里有支钢笔,我很喜欢钢笔。”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学生宋宇扬对一支摆放在办公桌上的钢笔印象深刻。宋宇扬的妈妈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之前孩子参观过菊花台九烈士墓,记住了九烈士的英勇事迹,激发了他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这次我们又报名来这里参观,想让他多了解一点。”
同样是一年级,来自南京市后标营小学的陈宁远则对纪念馆内展陈的老照片充满了好奇,整个讲解过程中,都紧紧跟着现代快报红色文化志愿者,仔细听、仔细记。这次活动,不仅吸引了孩子们,一起来参观的家长也分享起党史故事,临时充当起“讲解员”,带着孩子看了又看。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二年级学生周逸晓的父亲也是第一次来到这里,“革命先辈在这栋小楼里担负了很多繁重的任务,做了大量工作。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带着孩子来参观,我对那段历史也有了新认识。”
记者手记
革命志士的精神
不可忘
作为红色文化志愿者,第一次来到八路军驻京办事处纪念馆时,觉得它像一位隐士,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后,幽居在闹市之外。朴素的二层小楼,窄小的木质楼梯,不算宽敞但干净明亮的庭院……工作人员告诉我,这里曾经营救和接待了一千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图为从中央军人监狱营救出狱的陶铸等六人合影”“这是首都反省院出狱的夏之栩、钱瑛、张越霞”……透过照片墙上简短的文字介绍,我想,这个小房子里一定承载了太多太多我们所不知道的革命旧事,每一个都鲜活动人。
走进一个个房间,入目所见,普遍是窄小的木床,一边放置着一张办公桌,或者简易沙发。除此以外,余下的空间并不多。由于地方不够用,这里的房间既是办公室又是卧室。人多的时候房间住不下,大家就打个地铺,睡在走廊的地板上。
此后,我多次前往八路军驻京办事处纪念馆,向专业老师学习。每一次,都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再看这栋小楼里的展品,一支钢笔、一张名片、一件磨损的旧衣……都有了别样的意义。
那些革命志士在困境中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一直伴着这座房子留存至今。就像解说词最后所说的,就算在和平年代,我们也需要重温这段岁月,激励自己要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