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餐具、包装袋的惯性使用,也是成本考量的结果。航班、机场限塑之后,不仅要找到合适的替代品,还要做好从成本核算到管理水平提升等诸多方面的工作
央视记者26日从民航局获悉,民航局日前印发实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计划》提出,自2022年起,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餐具、包装袋等,在年旅客吞吐量200万(含)人次以上机场和国内客运航班内禁止提供,2023年起实施范围将进一步扩展至全国机场和国际客运航班。这意味着,在禁塑令艰难推行的大背景下,又一处“灯下黑”被亮了出来。而公众也看到了上“天”入地解决禁塑难点的莫大希望。
常坐飞机的都知道,飞机上供应餐食,餐具多为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餐具、包装袋等。这种供应,被视为一种传统机制甚至是一种“福利”,无论是机组人员还是乘客,对此多有熟视无睹的表现。供应者不以为意,享用者也往往不会向有关方面提出交涉。这就形成了机舱里一种既违和又“合拍”的默契。
这种情况由来已久,造成了显而易见的“塑料危机”。
“天上”的白色垃圾不会随风消逝,而是会被打包带到地面进行垃圾处理。且不说,巨量的塑料制品极大增加了地面垃圾处理的压力——曾有消息说,国外某航线实行了“无塑航班”,16次飞行中,节省的塑料总重量为1500公斤。通过这个数据足以管窥航班塑料垃圾的骇人总量。倘若航班上的塑料制品被继续任性使用,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单就航班大量使用的塑料吸管、餐具、包装袋是一次性不可降解的这一点而言,就能让人惊出一身冷汗。“天上”的白色污染,最终损及所有人的利益。
限塑大势不允许“灯下黑”“特色地带”的存在。否则就会消解限塑效应,塑造负面样本,形成不佳的社会观感。
为了呵护公共利益,保护好大自然,遏制白色污染,推行限塑令是大势所趋、必有担当。去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领域、全环节的支持。航班“限塑”化,是应有作为。
早在2019年2月,河南机场集团就与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牵手”,就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达成协议。今年3月,吉林机场集团积极开展了民航限塑专项行动。地方的探索,为环保用品的替代、普及提供了有益思路。随着民航治理塑料污染范围的扩大,限塑氛围将进一步浓厚,限塑效应将进一步延展,为限塑大计作出应有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餐具、包装袋的惯性使用,也是成本考量的结果。航班、机场限塑之后,不仅要找到合适的替代品,还要做好从成本核算到管理水平提升等诸多方面的工作,以确保乘客始终享受到优质服务。
现代快报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