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现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5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今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
袁隆平吴孟超珍贵影像资料展出
  袁隆平院士在海南三亚亚龙湾水稻示范基地查看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
  中国科协供图
  吴孟超院士
  中国科协供图
  展墙上展示着100位科学家的入党志愿书
  屠呦呦的诺贝尔奖证书
  这面签名旗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现场展示陈景润的证书

  什么是科学家精神?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

  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他们胸怀祖国、情系人民,以自己的智慧乃至生命,树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铸就了伟大的科学家精神。作为科技界庆祝第5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喜迎党的百年华诞的献礼工程,由中国科协联合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于5月24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

  本次主题展有哪些亮点?现代快报记者提前探馆,为你揭秘展览亮点。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阿里亚 胡玉梅/文

  顾炜 顾闻/摄(除署名外)

  照片、实物、视频,讲述180余位科学家的故事

  主题展围绕“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主题,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伟大指引为主线,以科学家精神的6方面深刻内涵为框架,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将“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等源于科技界的革命精神融汇贯穿其中,汇聚成科技界众心向党的精神洪流。

  据主题展策展人胡娜介绍,这次展览分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胸怀祖国 服务人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攀高峰 敢为人先”“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追求真理 严谨治学”“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淡泊名利 潜心研究”“既要有工匠精神 又要有团结精神——集智攻关 团结协作”“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甘为人梯 奖掖后学”等六个部分和一个专题“心心向党 走向复兴”。

  本次展览面积为880平方米,共展出260余张珍贵的照片、190件套实物以及视频,这些文献档案生动讲述了180余位科学家的故事。

  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珍贵照片视频展出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两位院士逝世。展览上,两位院士的珍贵照片和影像资料将展出。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寄语青少年说:“我没有什么秘诀,我有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这次展览选取了袁隆平院士的金句“我深深感到,正是党的阳光雨露养育了杂交水稻这朵奇葩,使我们在挑战‘世界饥饿’的历程中,有勇气坚持不断探索,有条件克服重重困难,使这道世界难题首先被我们中国人攻破。”以及2015年5月9日,他在海南三亚亚龙湾水稻示范基地查看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的场景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曾说:“只要能拿动手术刀,我就要站在手术台上。”

  20世纪50年代,肝脏外科手术是“禁区”,死亡率极高。1957年10月,吴孟超和张晓华、胡宏楷组成“三人小组”,吹响了主攻肝脏外科的冲锋号。1960年,他们首次提出肝脏结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随后完成中国第一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这次展览,选取的是吴孟超院士和同事正在制作肝脏血管铸型标本的场景图。

  现场播放的相关视频,让观众更多地了解了袁隆平和吴孟超两位院士的故事。

  100位科学家的入党志愿书这次集中亮相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次展览的最大亮点在于集中了100位科学家的入党志愿书,并制作成相框镶嵌在展墙上。

  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学家、两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钱学森是1958年入党的,他写道:“我回国近三年来受到党的教育,使我体会到党的伟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标的伟大,我愿为这一目标奋斗并忠诚于党的事业。”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则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作为一个党培养了二十多年的知识分子,我有一颗永远跟着党走的红心,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这面珍贵的签名旗吹响向科学进军号角

  踏入展览序厅,首先看到的是一面巨幅签名旗,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是用毛笔写的。细看,其中既有周恩来总理、黄炎培副总理等领导的签名,也有李四光、钱三强、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留下的墨迹。

  这面签名旗是研究新中国第一次科学工作者大会的宝贵文物史料,材质为丝绸,正面是白色,四周有红色丝绸镶边。签名旗的上方写有“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开幕典礼纪念”字样,下方的日期写着“一九五零年八月十八日”。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国科学工作者会议,于1950年8月18日至24日在清华大学举行。这次会议是整个科学界的盛会,共469人参加。会议第一次将全国的科学家会集在一起,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些珍贵文献再现“隐姓埋名人”的故事

  邓稼先的工作手迹、于敏写给弟弟的信……展厅中,这些珍贵文献讲述了“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们的故事。事实上,他们曾经背井离乡、隐姓埋名,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是一群“隐姓埋名人”。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1950年他谢绝美国恩师的挽留,毅然决然选择回国。展览中,有一张邓稼先一家人的合影,特别温馨幸福。然而就在拍完这张合影后,邓稼先便与家人分离,这一别就是二十多年,成为一名“失踪者”。

  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两弹一星’是国防高科技大工程项目,是集体贡献,我是其中一员,做了一定工作,是23位代表之一。至于第一个领奖,只是按姓氏笔画为序,并无什么意义。”1999年,于敏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展品中有一封他获奖后写给弟弟的信,朴素的话语却格外动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