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戏曲艺术根深叶茂。白朴、金仁杰、朱权、徐霖、徐渭、洪昇、孔尚任、曹寅、汤显祖、李渔、吴梅、甘贡三、梅兰芳、爱新觉罗·溥侗……无数名人大咖汇聚于此,写戏、评戏、票戏,书写金陵梦。
梅绽金陵,礼赞百年。正值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竞演之际,来自全国的17位名角带着17台大戏在南京角逐梅花奖。今天就跟着文脉君一起穿越百年,探索南京戏曲故事吧。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宋经纬 胡玉梅/文 牛华新 钱念秋/摄
你可能不知道金仁杰
但他的剧因一个瓶子出圈
元代剧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比如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都是大家熟悉的经典剧目。
在南京,一名小官吏金仁杰也热情饱满、日夜不怠,写下了不少剧本。其中,就有他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杂剧作品《萧何月下追韩信》(简称《追韩信》),剧情由《史记·淮阴侯列传》修改而成。故事大概讲的是西汉名相萧何,把一代贤能韩信“追到手”,并发挥其才能帮助刘邦共建伟业的故事。故事简单,但曲文雄浑雅健,尤其是第二折月下追韩信的情节,至今京剧、昆曲仍在演出。
不知道是因为太用功还是咋的,二十多岁的年纪,金仁杰突然就“气中而卒”。这可让好友钟嗣成伤心了好久。他在《录鬼簿》中写:“谁知一上金陵路,叹亡之命矣夫。”
金仁杰虽然年纪轻轻抱憾辞世,他的杂剧却在后世“开花”。
1950年,南京江宁区将军山沐英墓中,出土了一个高44.1厘米的瓷瓶。这个瓷瓶无盖、小口,胎质洁白细密,青花色泽澄净,腹部绘制“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一看就是瓷中珍品。这便是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这个梅瓶可不简单,“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明明发生在秦末,但梅瓶上的萧何却着唐宋汉风衣冠,显然与时代不符。原来,这与宋元戏曲的发达有着密切联系。梅瓶人物形象取材于金仁杰杂剧《追韩信》,首都博物馆藏金代图枕上亦有相似的形象。
韬光养晦寄情艺术
从此有了一位皇子戏曲家
贤王奇士、皇子戏曲家、制琴匠人,冠在大明皇子朱权头上的标签一直不少。
洪武十一年(1378),朱权出生于金陵(今南京),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朱权聪明好学,热爱艺术,才华横溢。但生在尚武之家,朱权毅然选择了军事道路。
1391年,朱权被封为宁王,封地大宁位于河北喜峰口外,在当时的军事布局中是名副其实的要塞。在朱权麾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兵力雄厚。凭借着智谋和军力,朱权曾在平定边塞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
有头脑又懂军事,肯定会被“防着”。在清除建文帝朱允炆后,他的哥哥朱棣背弃盟约,吃了独食,在南京称帝,并一而再再而三地削弱朱权兵权。
身心俱疲的朱权选择寄情艺术,从此韬光养晦,蜗居南昌。
朱权重新拾起《太和正音谱》,修改完善。这本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曲论巨著,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全书共分《乐府体式》《古今英贤乐府格势》《杂剧十二科》《群英所编杂剧》《善歌之士》《音律宫调》《词林须知》《乐府》等8章。特别是曲谱部分,是现存最古的北杂剧曲谱,后来明清人的曲谱中北曲部分都是以《太和正音谱》为依据的。
在南昌的家中,文人墨客、乐师伶人络绎不绝。朱权还亲手制作了一把古琴,名叫“中和”,号“飞瀑连珠”,音色如空谷回声,宛若天音。
或许正如琴名“中和”,朱权心中最期盼的还是天下和,兄弟和,可惜在政治上他未能发光,但历史上却多了一位艺术家。
宦海梦醒以笔为剑
成就戏曲界的大家
南京是汤显祖的第二故乡。他曾三次到南京国子监游学,在南京为官七年半。除了家乡江西临川外,南京便是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初到南京,汤显祖醉心山水,一心只想做个“旅游达人”。一有闲暇,就去燕子矶头俯瞰江水,在秦淮河畔观灯醉酒,还在莫愁湖上高歌长啸……南京城里城外的好山好水都被他“打卡”了个遍。
为官七年里,汤显祖经常与南京著名的戏曲活动家梅鼎祚、张青野、林清章等人切磋诗文、词曲,同时还结交了一些秦淮伶优、歌妓。
恬淡生活的背后,其实藏着倔强。
汤显祖飞笔撰就一篇《论辅臣科臣疏》,痛斥权臣,为天下苍生请命,却遭到贬谪。在腐朽的封建官场,他终是被“家君恒督我以儒检,大父辄要我以仙游”的内心矛盾所折磨。
宦海梦醒,只能以笔为剑。
在南京太常寺博士任上,他将处女作《紫箫记》改写成《临川四梦》的第一梦《紫钗记》,随后《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相继而生。
与南京结下不解之缘
十余年写就《桃花扇》
康熙二十八年(1689)夏天 ,一叶轻舟载着一位中年文士从扬州渡过长江驶入南京,循秦淮河逆流而上,停泊在水西门,他就是孔尚任。
很多人都知道剧坛的“南洪北孔”。“南洪”洪昇与江宁织造曹寅关系很深,而相传孔子64代孙的孔尚任,虽是山东人,却与南京缘分不浅。
《桃花扇》讲述的是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在《桃花扇本末》第一条中,孔尚任就说了,他创作最初源于他的一位族兄“方训公”。这位兄长因为在朝当官,所以了解了很多弘光的逸闻逸事,回山东后,一一告诉了年少的孔尚任。孔尚任决定去寻访一番。
寻访中,孔尚任知道了李香君的故事,觉得这个故事新奇可传,于是立下创作一部相关传奇的想法。不过他没有着急定稿,只创作了一个大概轮廓。
到了康熙二十五年(1686) ,机会来了。这一年七月,孔尚任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淮扬一带疏浚黄河河口。顺带着,孔尚任有机会一游南京,了解历史。
来到南京,孔尚任第一个拜访的就是著名画家、扫叶楼主人龚贤。70岁高龄的老画家,在扫叶楼的一棵古树下,与孔尚任娓娓道来前朝遗事,直到开饭的点还没说完。随后他又见了王弘撰、张怡等前朝遗老,游玩了南京城。
“短袖春衫双卷袖,调筝花里迷楼。今朝全把绣帘钩。不教金线柳,遮断木兰舟。”《桃花扇》中一曲如此写道。
秦淮河畔的风景,秦淮河畔的爱恨,融入孔尚任的脑海。
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孔尚任花了10余年,三易其稿的《桃花扇》终于脱稿。当他放下手中的笔,放眼远眺时,似乎望见了秦淮流水,听见了歌声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