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1年,永乐皇帝朱棣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入住刚刚建造好的明皇宫。2021年,江苏园博园开园,迎接八方来客。时间过去了整整600年。
颇为巧合的是,当年故宫建造师蒯祥的后人蒯雪庭,正是江苏园博园的建造者。蒯祥,当年永乐皇帝口中的“蒯鲁班”;蒯雪庭,如今有口皆碑的“老匠人”。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王凡/文 顾炜/摄
1
1398年,蒯祥出生在苏州古城太湖之滨,一个叫做香山渔帆村的小村庄里。他的父亲蒯福,因为木工技艺高超被明王朝选入京师,担任“木工首”。蒯祥子承父业,十四五岁的年纪已拥有娴熟的木工技法。
在大批江南工匠北上营建皇宫时,蒯祥随父到北京。因技艺出众,这位苏州香山帮木匠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彼时,一场浩大的修筑新皇宫的工程正在北京展开。
随着蒯祥的父亲告老还乡,修建皇宫的重任落在20多岁的蒯祥身上。他被任命为木工首,对皇宫的建筑工程负责。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内,他带领着工匠们,耗费无数心血,将一座气势磅礴的皇家宫殿建造了起来。竣工那天,永乐皇帝亲自验收,对新皇宫的建筑工艺赞不绝口。
在南京博物院藏《明无款北京宫城图轴》中,就有蒯祥的身影。他的身后是巍峨的皇宫。
新皇宫的一砖一瓦,都体现着匠心。
譬如,奉天殿铺设地面时,用什么材料最合适?反复比较之后,蒯祥决定在苏州郊外陆慕村建立砖窑,专门烧制御用的方砖。这种方砖后来被称为御窑金砖。故宫太和殿内,一共铺有4718块金砖。
御花园中各处亭台楼阁的装饰彩画也让蒯祥费了一番脑筋——为了和奉天殿中画有龙凤形象庄严华贵的殿式彩画有所区分,在御花园建筑横梁上采用了苏式彩画。他请来苏州工匠将花鸟、虫鱼、人物、故事,以及流动的绫锦图案,以轻松活泼的手法,绘制在御花园亭台楼阁的横梁上。再以太湖石作为御花园的点缀,使整个御花园曲径通幽,呈现出典雅清秀的风格。
《苏州府志》记载蒯祥,“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称上意。”
榫卯技巧在中国古建筑上有独到之处。据载,在当时营建宫殿楼阁之时,蒯祥只需略加计算,便能画出设计图来,施工完毕后,建筑与设计图样大小尺寸分毫不差。
后来,蒯祥官至工部左侍郎。在他任职期间,包括明英宗正统年间重建三大殿,明英宗天顺年间兴建裕陵等工程都由他负责。“凡百营造,祥无不与。”《明宪宗实录》中这样评说。
2
今年60岁的蒯雪庭,来自苏州香山渔帆村。他每次去故宫,都有比普通游客更多的自豪感藏在心中。
站在景山上眺望故宫,最让他惊叹的就是紫禁城的中轴线。“我太佩服老祖宗了,这一条直线准得不得了,这个水平太高超了。”
因为家谱失传,蒯氏后人目前只能找到明代香山蒯氏木工零星的传承体系:从蒯思明,到蒯福,到蒯祥,到蒯刚……再到蒯义……根据推断,蒯雪庭应是蒯祥的二十六或二十七代孙。
在蒯雪庭的讲述中,蒯祥建造故宫的故事在家乡家喻户晓。也是受蒯祥的影响,那一带做木工、瓦工的人特别多。“我的爷爷、爸爸都是做木工的,就这样一代代的把老祖宗的手艺传承了下来。在我们家乡,还流传着‘香山匠人一斧头’的口头语。”
因为蒯雪庭的父亲去世得早,18岁起,他就跟着香山帮的老师傅学木工手艺。“在那个年代,经济条件不太好,农村的年轻人都想学一门技术,这样跑遍天下都有饭吃。”
学徒非常苦,那时一块块木料都是拿斧子劈出来的。师傅手把手地教,学会了去实践,遇到不会的,师傅再教一个点子,这样边做边学。三年出师后,他从农村的小建筑做起,慢慢变成做较大体量的工程。
蒯雪庭对古建筑情有独钟。1982年,22岁的蒯雪庭在大庆正式开启了做古建筑的生涯。之后,北京友谊宾馆、新加坡“中国花园”、深圳“锦绣中华”等大项目中的建设都有他的身影。
尽管他深知比起现代建筑,做古建筑要难得多,但就是想学古建筑。“古建筑的奥秘太多了,没有几十年浸润在这个行业,不可能全部领会。我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强心,要求自己比别人做得好、做得快。老祖宗的基因或许也有关系,我想把他的手艺传承下去。”
3
在江苏园博园中,江苏13座城市经典园林集中展示,成为都市人梦寐以求的“桃花源”。江苏园博园由中国古建筑研究专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陈薇领衔设计。
蒯雪庭作为苏州鑫祥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负责苏州、无锡、常州、泰州、淮安、扬州、南通7个城市展园的工程建设,与设计团队默契配合。
城市展园各具特色,在苏州园内,蒯雪庭边走边聊,向文脉君介绍起园林的奥妙。
依据设计,苏州园是苏州沧浪亭的复原,因沧浪亭是宋式建筑建筑风格,所以苏州园以宋式风格为主。
陈薇教授将园中走廊设计为复廊,里面的走廊看苏州园的景色,外面的走廊看南京园和山水风光。
宋式建筑以宏伟大气为特色。蒯雪庭指着复廊的立柱、横梁、椽,“这用的都是比较粗壮的大料,是印尼的菠萝格。”再看木窗等装饰类木料,则使用的是柚木。它的木纹像山水画一般。
根据设计师的图纸,蒯雪庭和他的工匠团队首先要做的就是图纸深化工作,对一些设计师可能没有涉及的细节,进行尺寸、造型的细致描述,然后将图纸变为现实。
譬如设计师画一根梁,梁上开榫开多大,蒯雪庭要根据梁的比例来控制。以沧浪亭来说,由低到高一级一级利用榫卯结构往上搭,柱子、梁、斗、升、昂……最后搭顶。一个建筑可能有几百个榫卯甚至上千个榫卯,榫卯技术的关键点在于各木料之间的合理组合,将每一个木料的榫口卡紧,一根一根卡进去,需要分毫不差,“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
在沧浪亭内,蒯雪庭指着亭角的一个斗拱说,“外行看不出来,这里都是榫口,对木工的技术要求非常高。”
再看游客们在亭子内休息的座椅,是柚木做的,座椅和柱子以及汉白玉的鼓墩都卡得天衣无缝,“这种细节的部分,对木工的要求非常高。”蒯雪庭指着身边的木工队长徐俊伟,“这种技术活儿得他来做。”
徐俊伟说,沧浪亭木结构的搭建要一个月时间,最多时现场有200多名工人。而从拿到图纸到选料、加工木料等前期筹备要好几个月。
蒯雪庭所在的公司将园博园作为精品工程打造,建造期间,公司总经理何建方也一直坚守现场,全面协调古建工作。
施工团队的精湛工艺,也得到了陈薇教授的赞赏。他们根据现场情况讨论设计图纸时,蒯雪庭的有些想法,常常是陈薇心中所想的效果。
走在各城市的园林中,处处可见匠心所在。譬如,屋脊上的龙头是纯手工制作的;江南撷秀的牌楼,精美的龙雕上,避雷针被设计为卷曲的龙须;淮安园内,为了让有高低落差的几间屋子贯通,木工的连接工程难度巨大,因为差半公分就可能连接不起来,而园内梁上有500多个龙头,都是纯手工雕刻;扬州园内的雕刻尤其精美,木雕凤穿牡丹、斗拱上的云头都令观者连连称叹。
蒯雪庭坦言,越做古建筑感情越深,越做越有劲、越有味。如今年岁渐长,他看文字有些模糊了,但是看一个古建筑,哪怕不带图纸,也能一眼看出建造出的样子和图纸不一样的地方。
现在香山蒯氏家族中,从事木工和瓦工的大约有二、三十人。他们携着祖辈的荣耀,传承着祖辈的技艺。
“我们做匠人的,做建筑就是要做到自己感觉完美,不留一点瑕疵。我们做的建筑是给老百姓看的,是留给后代评价的。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我们匠人的职业道德。”蒯雪庭说。
这也正是香山蒯氏传承600年的工匠精神。
园博园在各城市展园的介绍牌上,特意写上工匠们的名字,也正是向这种工匠精神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