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景区共享充电宝十元一小时”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不少消费者跟帖吐槽。有网友称,这个价格还不如买一个新的充电宝。共享充电宝的悄悄涨价,让大众的目光投向整个共享行业,大家发现共享雨伞、共享单车也都涨价了。4月12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访了南京新街口附近的几家商场,亲测共享产品的涨价现状。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徐梦云 吕洁 文/摄 苏蕊/后期
共享经济不“香”了
充电宝、单车、雨伞……多类产品涨价
“前几天在电影院门口借了个充电宝,就看了场电影的时间,归还的时候发现竟然要付10元。这要是多充几次,还不如买一个新的充电宝。”周女士一边向现代快报记者吐槽,一边翻开手机里的消费记录。
“2元/0.5小时,每24小时40元封顶,总封顶99元。”借用充电宝时,租借页面会出现这样的提示信息。记者随机扫了街电、怪兽等不同品牌的共享充电宝,发现都涨价了。从最初的每小时1元、半小时免费的亲民价格,到现在平均每小时需花费3至4元,而24小时封顶价也从20元涨至40元,不少消费者直呼“太贵”。有人调侃:“连充电宝自由都快失去了。”
除了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也被吐槽。“共享单车也不便宜了,半小时内都是1.5元,最早的时候半小时内还是免费的。”王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短途路程的她就步行,远一点的就坐公交,坐公交只要1块钱,共享单车比公交还贵。发现涨价的不止王女士,有网友直呼:只要我骑得够快,涨价就追不上我。
在新街口附近的多个商场门口,都配置有某品牌的共享雨伞。记者注意到,不少放置共享雨伞的架子已经空了大半。据商场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最近多阴雨天,很多人来租伞,架子上常常是空的。”
按照指示,记者用微信扫码租了一把伞。先支付39.8元的押金后,点击租伞,界面弹出提示:“前24小时内3元,之后每12小时1元,前10分钟免费,39.8元押金。累计20天未还,系统默认扣除押金。”按照这个收费标准,如果消费者没有及时去固定地点归还,租用一周大概需要15元。
当天正好是阴天,偶有市民经过,会在共享雨伞前驻足。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市民,大家普遍反映,共享雨伞的价格不够“吸引人”。孙先生表示,共享雨伞没之前那么便宜了,“我印象中,以前押金没这么贵,一天的费用也没这么高。”一旁两个女孩扫码了解了租金后就犹豫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要是拖了好几天,还不如直接在商场买把伞划算。”
共享经济标签转变
从方便亲民成了“用不起”和“不划算”
共享经济最初出现时,掀起一顿热捧,消费者觉得这满足了大家的日常应急需求,价格也很亲民,一时间万物皆可共享,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自习室等。但是仅几年时间,共享经济的标签就从方便亲民变成了“用不起”“不划算”,商家为何纷纷涨价?
探访时,记者拨打了共享伞架上留的客服电话,咨询价格的变化。一名工作人员解释称,之前为了推广产品,共享雨伞的租用价格是1元/天,“但这个产品本身就是应急的,平日人工维护成本比较高,所以在推广了一段时间后只能选择涨价。”
共享充电宝又是如何定价的?记者咨询了几家充电宝公司,其中一家回应称:“价格是公司和商户共同商讨后逐一制定的,并不存在行业或区域统一定价,同一区域价格有差别是正常现象。”另外,根据不同场景的消费水平,价格也会有所变化,“酒吧这类娱乐场所,通常是10元/小时;旅游景区,普遍价格是8元/小时;在一些普通的商圈、街边小店,每小时2-5元不等。”
记者通过天眼查查询发现,输入“共享充电宝”共有654家相关公司,其中“怪兽充电”于今年4月1日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据此前媒体报道的“怪兽充电”公开数据显示,怪兽充电2020年营业收入为28.094亿元,拥有充电点位66.4万个,可用移动电源达到536.08万个。2020年公司的佣金费率达到44.1%,入场费率达到14%,两者合计达到58.1%。也就是说,“怪兽充电”涨价带来的利润,很大一部分进了合作伙伴和线下商户的腰包。
调价是盈利所需
但要加强规范来“保护消费者”
“现在,一些比较成熟的‘共享经济’项目,已经过了让消费者‘薅羊毛’的阶段。”东南大学经管院副教授浦正宁分析,商家前期低价推出这些共享产品和服务,本身就被企业算作获得客源的成本。这种“共享经济”,就是利用资本的进入、价格的补贴,来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等到了一定的节点,企业会进行提价,实现盈利。
“所以,当有了大量用户去使用后,企业就会考虑调整价格,让经营进入一个可持续、可盈利的状态。共享充电宝也好、共享雨伞也好,这些企业普遍是花了几年的时间,培养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然后通过调价,进入可持续的经营范畴。”
浦正宁认为,价格的调整总会有一个边界,这个边界是由市场调整出来的。比如价格过度上调,就会导致消费量明显下降,达到某种程度后,企业会根据经营状况再次对价格进行调整,最终达到一种平衡。“但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这类企业搜集到足够多的用户数据,甚至还会形成某种市场支配地位,他们在分析用户行为后,制定价格时就会占有优势。所以,如何防范这些企业去利用收集到的消费者数据过度获得市场优势,规制他们审慎使用大数据,避免做出不利于消费者的定价,这也是后期监管部门应该关注的一件事。”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志国表示,当下共享经济的竞争对手变少,市场份额基本固定,已经进入盈利阶段,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进行一定的调价,“他们也不会过度涨价,会进行权衡,在保持市场需求稳定的情况下,进行调整。”刘志国预测,一方面,价格调高后,消费者会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毕竟大家难免会碰到一些急需的状况,还是会租用相对便捷的充电宝、单车、雨伞等。一旦适应后,这类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重新降低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另一方面,利润空间大了,也会产生新的竞争对手。“利润空间大,而经营模式又没有什么技术上的垄断,比较容易复制,相信后期会有其他企业作为新的竞争对手加入,再次利用低价优势,将消费者争取过来。而共享类企业之间也还是需要竞争,来确保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