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4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渡江战役“东线第一帆”,在靖江高扬
  ▲94岁张一飞当年参加了渡江战役
  东线第一帆纪念公园内的支前雕塑,是1949年37万靖江人的象征
  祁玉良老人和他珍藏的《渡江支前光荣证》(上)
  东线第一帆纪念馆内,讲解员讲述那段历史
  扫码看视频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72年前,随着党中央一声号令,百万雄师集结在长江北岸,西起湖口,东至靖江,拉开了千里渡江战线。靖江是渡江战役的东桥头堡,被誉为“东线第一帆”。昔日英雄们战斗的地方,现今建成了东线第一帆纪念公园,江边矗立着一组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雕塑,看到它们仿佛能看见那弥漫的硝烟,听见那轰隆隆的炮声。日前,现代快报记者来到这座英雄的城市,听当年的亲历者们讲述“东线第一帆”是如何在靖江升起的。

  

  通讯员 叶剑勇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毛晓华 文/摄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拉开序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在靖江境内50多公里长的长江岸线上,利用数千只木帆船及大量木排、竹筏等工具,冒着敌人的炮火横渡长江。

  泰州靖江市靖城街道虹茂社区94岁居民张一飞,是渡江战役的亲历者。耄耋之年,再次聊起那段历史,老人激动不已。张一飞当时在第十兵团31军后勤部,主要工作是打扫战场、处置俘虏、运输军资。

  老人回忆道,4月中旬的长江沿线已经进入战备状态。同行的北方籍战士,第一次看见涛涛江水,不少人都有点不适应,他就以自己在江边长大的经历来开导他们,帮助他们尽快适应。

  随着渡江命令的下达,解放军坐上渡船,像离弦之箭向南岸驶去。后勤部队的渡江时间是夜里9点至12点,小船摇摇晃晃,在江水中起伏不定。身边,不时有子弹穿梭而过,有炮弹飞落而下,坠落炮弹激起的水柱盖过整个船身。

  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垮台。接着,各路大军向南挺进,5月3日解放杭州,5月22日解放南昌。1949年5月27日,第三野战军主力攻占上海,上海就此解放。

  虽然已过去72年,可每次回忆起当年的战斗,张一飞对每个细节仍记忆犹新。

  “父亲说,那段记忆就像印在了脑子里,一辈子都忘不掉。”张一飞的女儿张仁说,父亲至今保存着当年渡江后部队发的棉衣,这也成了家里的宝贝。“父亲说,等哪天他走了,让我们给他穿上这身棉衣。”

  江岸边建起东线第一帆纪念馆

  位于沿江高等级公路南侧江边,靖江市打造的东线第一帆纪念公园、纪念馆,用特别的方式留住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东线第一帆”五个大字,是渡江战役时任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于1999年专门为靖江题写的。

  “公园以渡江战役历史为主题,从历史的视角描绘了72年前那场伟大的渡江战役。”讲解员陈思佳介绍道。

  现代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纪念馆以“东线第一帆”为主题进行布展,通过文字、老照片、老物件等进行系统展示,还原历史事件。

  3月30日下午,来自靖江外国语学校的100多名师生正在展馆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那段历史,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据该校副校长宋满华介绍,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学校进行了多方面的主题教育活动,其中包括分批让孩子们来东线第一帆纪念馆,踏着先辈们的红色足迹,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为支援渡江,靖江百姓倾其所有

  东线第一帆纪念公园内,一组雕塑特别抢眼。雕塑中,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名“农民”,他的身体不顾一切地前倾着,手里拉着解放军的马车,坚毅的脸庞上,双眼圆睁,坚定地看着前方。“队伍”中有青年人、有中年人、有老大爷、有妇女,还有儿童……

  据讲解员李丹介绍,这组支前雕塑是1949年37万靖江人的象征。“那一年,刚从战火中走出的靖江,举倾城之力,送大军渡江。”

  今年91岁的祁玉良是当年支前民工的代表,在他家中至今珍藏着一张《渡江支前光荣证》。

  这张支前光荣证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发放,上面写着:“祁玉良同志系江苏省靖江县侯河区人,参加解放京沪杭战役,配合本军渡江,完成战勤任务,本军除致谢以外,特发给渡江光荣证,以资表扬。”

  祁玉良回忆,1948年冬季,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组织动员渡江工作,自己带头报名,组织一百余名靖江支前民工前往。“支前工作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困难。”祁玉良说,渡过长江去的支前民工连,除了抬伤员、照顾伤员,每个民工身上还要背负四十多公斤的生活用品和药品,对于大多数女同志来说,背负的物品甚至超过自己的体重。而从出征到京沪杭战役结束,共计7个多月200多天,途经两省一市,行程近千里。

  为了支援部队过江,靖江百姓倾其所有。祁玉良回忆,当年部队提出要征集1000条棉被作为渡江船只的防弹掩体,结果一夜之间,靖江老百姓献出的棉被超过1100条,甚至有新婚夫妇把新被子献出来,急急忙忙抱到部队指定的地点,连绣着花团锦簇的新绸被面都还没来得及拆。

  资料显示,1949年的靖江,人口只有37万,但在渡江战役的准备及实施期间,靖江人民作出的贡献却是惊人的。为保证20万突击部队和20万后续部队渡江作战,靖江12万人次直接参加支前,6000名民工随军渡江。正值春荒的靖江,在短短3个月内,筹集粮食300万斤、草料950万斤。

  “东线第一帆”精神在靖江落地生根

  江水奔流,时光荏苒,如今在靖江这片红色热土上,“东线第一帆”精神正化作蓬勃动力。

  靖江罗家桥港是渡江战役东线的重要渡江点。渡江前,解放军在罗家桥设有40多挺高射机枪,用来对付敌机轰炸,保护渡江船只。1949年4月21日,数万解放军从这里渡江,在江阴肖山、长山一线登岸,建立滩头阵地,攻占江阴要塞。

  72年过去了,罗家桥港在靖江的地标依然鲜明。当年第29军最西端的重要渡江点,如今是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最西端的重点开发区域。当年用木船运着解放军过江的地方,如今年造船完工量接近1000万载重吨,占全球的十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

  2020年,靖江顺利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全面小康指数位居全国县级市第21位;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3万美元,列中国工业百强县第26位。

  今年召开的靖江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上,靖江发出号召,争做现代化建设“东线第一帆”,乘风破浪、勇立潮头,加快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那一年,百万雄师过大江。东线第一帆升起,猎猎鼓风,战马嘶鸣。靖江人民为渡江战役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已成为这座城市奋斗史上最光辉的篇章,也铸就了渡江“东线第一帆”精神,成为这个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