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后正是采茶的好时节,4月6日,“红茶姐姐”江雪霞从上海赶往安徽祁门茶厂,这也是十多年来她最熟悉的一段路程。2008年大学毕业后,她从家乡到上海闯荡,2014年从上海回到家乡祁门,自创了“粽茶”,希望把祁门红茶卖到更远的地方。凭着一腔孤勇,她把“粽茶”带出了大山,一年卖出40万颗。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徐梦云
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回村了
江雪霞自小就知道家乡有好东西——祁门红茶。江雪霞生长在祁门县古溪乡,这里的农民世代以茶为生,也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祁门红茶的核心产区。“我们那边几乎所有人都是茶农,我爸妈也是茶农。我从小在茶园长大的,对家乡的茶很有感情。”回想起小时候,江雪霞还清晰记得,自己经常跟着爸妈在茶园里跑前跑后。采茶季,她还会帮忙采茶。
2004年,品学兼优的江雪霞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也是当年县里的文科第一名。刚进大学,江雪霞对未来还没有明确的规划。她说:“那时候和很多大学生想法一样,毕业后的目标是去大城市闯一闯,所以毕业之后我就去了上海,在一家外企工作。”
虽然去了大城市,但每年“五一”假期回家,江雪霞总惦记着家乡的红茶。她的乡愁,便是那抹茶香,她也希望家乡红茶能卖得更好。“因为那时候茶叶并不好卖,每次回家我都会想这个问题。”
2014年,江雪霞下定决心回老家创业——开茶厂,这是她人生中很大的一个决定。她带着工作几年攒的20万积蓄,在这年冬天回到了家乡。江雪霞回忆,当时她刚结婚一年左右,丈夫并不是很支持这个决定,他觉得等把钱花光,江雪霞就会再回到上海。
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为啥会放弃大城市的机遇回老家呢?村里人也很意外,甚至有人觉得她是闹着玩的。“但是,当时爸妈是很支持我的,一直在厂里帮忙。”江雪霞说,这让她更有信心了。
自创的“粽茶”意外火出圈
虽然从小在茶山长大,但是怎么做茶,江雪霞也是“门外汉”。温度、湿度、氧气等综合因素,再加上火候的掌控,这些细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练成的。“鲜叶摊晾、萎凋、揉捻、烘干是初制工序,后面还要挑拣、分级、官堆等等。”
谈起创业之初的艰辛,她很平静地说,这是很多人在创业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一开始两年,做不出来好茶,也没有收入。做茶是一门很考究的技艺,和做道好菜一样,掌握好火候十分重要。”为了做好茶,江雪霞和炒茶师傅一起向别人请教学习,回到工厂后再慢慢摸索。就这样,直到2018年,生意慢慢有了起色,做出的茶也能卖出去了。
江雪霞希望家乡的茶能获得更多年轻消费者的喜欢。“之前我在上海做广告和营销方面的工作,想着利用特长,把家乡的茶叶包装得更好卖,从2018年开始尝试做新品,比如把桂花和茶叶结合在一起卖花茶。”
2018年端午节,江雪霞的茶厂来了很多买茶的客户。正值茶叶旺季后期,大家都忙着采茶收茶,没空好好招待顾客。“因为是端午节,我妈包了很多粽子,有客人来就煮些粽子给客人吃。然后我大姐说,粽叶包粽子很香,能不能包茶叶呢?”
不经意间说出的这句话点燃了江雪霞的创意,茶厂开始尝试做“粽茶”,用山谷间的细嫩粽叶,煮熟晾干之后包裹茶叶,再做成一个个粽子的形状。她说:“当时就是自己做着玩的,来买茶的顾客看到后就有人下了单,大家的评价很好,觉得这个创意也很贴合这个节气。”
那年,江雪霞还参加了“黄山茶会”,有一个自荐环节,她就推荐了“粽茶”。包装精巧的“粽茶”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
渐渐地,“粽茶”就成了固定产品,去年一年卖出了40万颗。
“粽茶”火了,不仅带动了茶叶的销量,也让村里的老人实现了增收。江雪霞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端午前后,来茶厂负责包“粽茶”的有60人左右,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都是平时在家带孙辈的奶奶们。
做短视频开直播,尝试用新方式卖茶
“下一站是黄山北站,请下车的乘客做好准备。”记者采访江雪霞时,电话听筒里传来高铁报站的声音。家在上海,工作在祁门,来回奔波是创业后江雪霞生活的常态。
她告诉记者,茶叶季节性很强,春天旺季她一心扑在茶厂上,很难照顾到家里。“有时候我忙得回不去,老公就会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看我,等下半年不太忙的时间,我会回上海陪陪孩子。”
如今,线上销售成了她的新尝试。“红茶姐姐江雪霞”是江雪霞的微博ID,目前有将近2万粉丝。从2017年开始,她在微博记录“新农人”的生活。用她的话说,我是村里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所以会把一些新的方式运用到茶农身上。
她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让更多人知道祁门红茶。抖音平台发布了三十几条作品,也慢慢吸引了3000多的粉丝。“我会拍图片、视频,做过vlog,开过直播,这些新的尝试和创业初期的困难不同,但也是不断遇到新的问题,要顺应消费者的需求。”为了做得更好,江雪霞开始自学剪辑。她笑着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条满意的作品,还在边做边学。
不断尝试,贯穿江雪霞创业的过程,从开创新品,到尝试自媒体,她努力在用自己的方式让家乡的茶叶被更多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