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共青团路与雨花南路交叉口,一家老式理发店即将搬迁,店里的摆设和用具让人仿佛穿越到了上世纪。69岁的高永奎在店里忙碌了一辈子,理发对他来说已不再是份工作,更多的是放不下的生活习惯和难以割舍的情怀。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侯天卉 邱骅悦/文 施向辉 刘畅/摄
即将关门的老店
穿过雨花南路临街的拆迁围挡,现代快报记者在角落里找到了这家“怀旧理发店”。走进理发店,满满的“古早味”,瞬间拉回到那个只用电推理发的从前。角落的木条椅、墙角的洗头桶、墙上的老镜子、变色的发型画报、头顶的老吊扇,一切都还是当年的模样。
“怀旧理发”说是店铺,其实是高永奎老两口用临街老屋的一间屋子改造而成的,与现在任何一家理发店比起来,都显得十分局促。
“从1987年4月搬过来,这里就没有装修过,只有两张老式包铜理发凳能看出这是间理发店。”高永奎指着地上的两块褐色印记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由于即将搬迁,二月二过完,他就将两张椅子搬回了家中库房。“那两张凳子还是父亲传给我的,也是超过八十年的老伙计了。老伴儿说把它们卖掉,我是很舍不得的。”
“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 2021年的二月二,对于老两口来说有些特别,“从早上八点开门到晚上八点关门,就没闲下来过,剃了38个头呢!”高永奎的老伴介绍,这应该是高永奎最后一个手拿剃刀的二月二了,搬迁之后他就要“退休”了。
从十六七岁手提箱子走街串巷剃头到现在,如今年近古稀的高永奎依然用着老父亲传给他的剃刀。为客人修剪鬓角碎发前,他总会在一块剃刀布上“刷刷刷”地来回摩擦,将剃刀磨得锃亮。
“从年轻到现在,每天晚上闭店后,这些客人用过的毛巾他都要手洗,再一块块地烫好挂起来,手里的剃刀也要磨快,磨亮后才能踏实睡下。”高永奎的老伴告诉记者,她心里跟明镜似的,虽然理发店快关了,但高永奎根本闲不住。“闲不住啊,真闲不住!”高永奎乐呵呵地说,待搬迁后,他想找找新家附近的理发店,“凭我的手艺去应聘,那是没问题的吧,哈哈哈。”
闲不住的老师傅
正在记者采访时,恰巧有个年轻的客人上门,他并非“怀旧理发店”的常客,只是从网上听说这家店即将搬迁,特意来体验一下。
高永奎眼见有客人上门,立刻麻利地披上一袭白大褂——那是他专属的工作服。郑重地把白大褂的扣子扣好后,高永奎又从抽屉里掏出了电推子、剪刀和剃刀,在桌子上放成一排,开始理发。
兴许是看出了客人是生面孔,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体验复古理发,一拿起剪刀和推子,高永奎就停止了聊天,转而专注于手上的功夫。连推带剪忙活了几分钟后,眼见发型逐渐明晰,他才开口与客人闲聊:“怎么样,这下不抖(担心)了吧。”
理了这么多年头发下来,高永奎有个绝活,能根据每个客人的脸型来设计发型,客人一进门,他只需扫上两眼就能想好该怎么理发。“你一进门我就看出来了,你头顶上发量太多,像个帽子(不好看),不用担心,我肯定会给你理理好的。”高永奎一边说着一边舞着手上的剪刀,不到10分钟,一个清爽的发型就完成了。
之后连着洗头、吹风,忙活了十多分钟后,这一趟理发才大功告成。这趟理发工序高永奎全都亲力亲为,但他并不感觉累,他拿毛巾擦了擦手,笑着对客人说:“欢迎你来啊,不过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啦。”
如今的高永奎,早已过了退休的年纪。然而,手握剃刀半个世纪后,理发对他来说已经不再是养家糊口的工作了,更多的是放不下的生活习惯和难以割舍的情怀。“以后要是老客还想找我理发,我一定会带着我的‘老伙计们’上门去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