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3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俞律:我应该休息了,但我丢不开文学
  扫码看视频

  俞家的客厅便是书房。俞律常与夫人李玉琴在此“书画齐鸣”。采访那天,当李玉琴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灵动的《松鼠枇杷图》后,便放下了笔,轻声道:“你题字吧”。俞律思索片刻,在画上题写“丰收”二字。此情此景,实属美好。

  作家薛冰曾说:“俞律老是南京城‘最后’一位才子。”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大多数往事对俞律而言已是云烟,他谈论最多的,还是读书、写字、画画、戏曲、吟诵,这些一直陪伴着他的人生。

  “我知道我应该休息了,但是我身体还可以,而且我对文学的感情太深了,我丢不开文学,我要继续干下去。”俞律扬声说道。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王凡 张垚仟/文 牛华新/摄

  1

  1928年,俞律出生于扬州,九岁时全家移居上海。父亲俞牖云是当时沪上“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之一,国学功力深厚,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幼年时,他便跑到父亲的书房,读遍了四大名著与唐诗宋词。

  年纪渐长,在上海沪新中学读书时,俞律遇见了一群同样热爱文学的同学。正逢抗战之时,他们执笔为矛,共同创办了《曙光》半月刊,上街叫卖。“国难当头,学生们都热血沸腾。我们拿刀拿枪拿不起来,就拿笔。”俞律说,他的文学生涯就此开始。从1941年他第一次在《曙光》上发表文章算起,距今整整八十年。之后,他陆续在《大公报》《文汇报》《申报》等刊物发表散文、小品、诗歌。

  “中学毕业后,我当然是希望大学进入中文系。但我是家中的长子,父亲是中学国文教师,他不主张我去读中国文学系,他认为饭碗是很要紧的。”俞律回忆道,他因此进入了上海光华大学的金融系,毕业后进入了银行工作,1952年因工作变动来到了南京。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最终促成了他的文学梦。

  1979年,结束了江浦务农的生活后,俞律放弃回到银行,前往南京市文联工作。因热爱而痴迷,自此,俞律终于可以专心与文学为伴。

  除了文学,俞律在多门中国传统艺术上也颇有造诣。俞律的书法师承著名书家萧娴。作为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的长婿,俞律的画风则沿袭李门意蕴的同时也融入了个人风格。在江浦务农期间,俞律还与书法大家林散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书法、绘画都受到他不少指点。

  俞律少时常去天蟾舞台看戏,那里常有梅兰芳、尚小云、谭富英这样的京剧大家来表演,他看着看着,也就唱上了。大学二年级时,俞律特意拜京剧名家苏少卿为师,学习老生唱腔。有感于俞律“问道”之诚,苏少卿以培养专业演员的方法严格训练他,俞律由此得到亲授。京剧专家翁思再曾用“汉魏的碑刻”“活着的老谭(谭鑫培)”来概括俞律的京剧表演水平。

  得益于扎实的京剧功底,俞律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吟诵风格。“中国古老的吟唱方法多了,各个地方各有各的吟唱方法,南京有南京的吟唱,扬州有扬州的吟唱。我采取京剧的唱腔,把音乐性和节奏性利用到吟诵当中去,所以我的吟诵肯定比人家好听。”

  当俞老吟诵起《早发白帝城》,依旧声音洪亮,唱腔婉转,举手投足尽显大家风采。和电视柜上那张摄于1950年的“俞律戏照”一样,神采奕奕。

  2

  作为南京市文联的元老级人物,俞律见证并推动了南京文学事业的发展。

  “文革”结束后,文学刊物纷纷恢复,年轻人对于文学的热情也逐渐高涨起来。1981年2月,在南京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由南京市文联主持、文学工作者协会具体操办的“南京文学创作讲习所”正式开始招生。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任所长,包忠文、裴显生、刘舒为副所长。

  俞律当时是刘舒的助手,也参与了讲习所的筹备与具体执行工作。那几年,在南京鼓楼废弃的检阅台,夜夜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南京文学创作讲习所”利用晚上的时间在这里开课。

  “我跟学员们讲,文学这个东西你一迷上之后,你就丢不开了。一定要‘迷’,不‘迷’的话,你搞不好的。”在俞律眼中,那些怀抱着文学梦的年轻人是最可爱的人。

  “那时学员有200多人,听完课一般都要到十点钟,很多住在浦口的学员需要渡江回家,第二天早上他们还要上班。”俞律和同事们在学员们下课后,他们还要再开小组会议,评点、修改学员们创作的散文或者诗歌。“年轻人的积极性很高,为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我们请了很多有名望的作家教授做文讲所的老师。那些因其他事务路过南京的作家,我们也会把他们留下来、请过来。”

  那些年,杨苡、萧军、顾尔镡、叶至诚、赵瑞蕻、梁晓声等著名作家、教授都在讲习所授过课。在俞律的回忆中,翻译家杨苡的课特别受到学员们的欢迎,因为她的普通话说得特别好。

  因为学员大多是工人,学费便以够解决必要开支为度,每年每人50元。让俞律特别感动的是,很多作家知道文讲所的状况都义务讲课,“梁晓声是因为到《青春》杂志改稿,被我们留在南京上课,听说讲课费是从微薄的学费中支出的,他坚决不收,还从《青春》给他的稿费中拿出200元捐给了文讲所。”俞律回忆,梁晓声当时在南京改稿的作品就是日后大火的《今夜有暴风雪》。”

  1984年,讲习所由面授改为函授,更名为“青春文学院”。由俞律任教务长,冯亦同、林震公为副教务长,学员规模多达两万多人,后来他们中有的成为知名作家,有的成为文化机关、报刊、电视台的负责人。青春文学院为延续南京的文学薪火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成为南京文学史上重要的存在。

  这一两年,这些学员又慢慢地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被一个一个找回来,他们时常聚在微信群中,讨论文学问题。当年的那批文学青年从小伙子、小姑娘,一转眼都已六七十岁,“虽说人已经半老了,但对文学的热情丝毫没减,还是那么热爱文学。如果不是文学,大家怎么可能聚在一起呢?南京的‘文学之都’名不虚传。”俞律说。

  就在3月12日,南京市作家协会举办了“花开金陵四十春”文学创作讲习所暨青春文学院创办四十周年座谈会,部分同仁相聚共话往事。俞律很遗憾,他因急性腰肌损伤未能前去参加。第二天,冯亦同特意来拜访,将活动盛况和大家的问候告知俞律这位老工作伙伴。

  在俞律看来,南京之所以成为“文学之都”正是有这样一批又一批热爱文学的青年:“南京这个文学之都,不是口头上说说的。我们是有文学实力的。现在来说,我们文学创作的实力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一个南京市作家协会,这部分人才,很多都是我们青春文学院和文学创作讲习所培养出来的。南京如果没有文学实力,它也不可能成为文学之都的。”

  3

  采访那天,俞律的夫人李玉琴一直陪伴在旁。李玉琴是国画大师李可染的女儿。她并不多说什么,只是陪伴着。

  俞律与夫人李玉琴相识于少时。那时,俞律在苏少卿先生处学习京剧,因此认识了苏少卿的外孙女李玉琴。“我到苏先生家学戏天天碰到她,可以说没有一天不见面,年轻人很自然地产生一种‘相悦’的感情,我看到她很高兴,她看到我也很高兴。”俞律回忆道。两人相识时,李玉琴十五岁,四年后两人结了婚,今年,李玉琴也已经88岁高龄。

  如今,两位老人居住在南京秦淮河边的寓所里,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书桌两侧各放了一把椅子,他们会各自读书、写字、画画。

  俞律为书斋起名“菊味轩”,凝结了他数十年诗词创作心血的《菊味轩诗抄》,也是以此为名,豁达、淡然的心境尽显其中。

  因为年岁大了,李玉琴现在很少画画。采访当天,当她应记者之邀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生动的《松鼠枇杷图》后,便放下了笔。俞老照例题字,写上了“丰收”二字。记者问她:“是您心里想的那个意思吗?”她笑着点头。这大概是多年相伴相知才有的默契,他们是彼此的知音。

  “我们共同爱好京戏,共同爱好文学。我特别喜欢作诗,她也很喜欢读我的诗。我们是少年夫妻老来伴,相互照应、相互关心。我们现在还能够自理,两个人相互照应要比请一个工人到家里来照应好得多,贴心、了解。”俞律说。

  年龄是俞律的骄傲,书画作品落款处,他习惯写上“俞律 年九十五”。“我是丁卯年出生的,按照传统的计算方法,属兔的人今年95岁。”被问起长寿秘诀,俞律分享道:“我每天写字,写字有一种运动的感觉,对身体来说有很大的好处,所以书法家很多都长寿。”他拿出书桌上的一本《王铎书法精选》,“书法要下苦功的。我经常要临字帖,这是一种充电,要不断地提高。经常写,你的手腕就活了。写字也是一种动脑筋,脑子不动的话呀,要生锈,我每天都得动脑筋,每天都在思考,所以我绝对不会得老年痴呆症的。”

  对日后的创作计划,俞律亦有规划。俞律的文风多走闲适路径,著有《湖边集》《浮生百记》等散文集。他透露,近年来有一些散文、诗词的新作,目前正在进行整理工作,希望能早日出版新的作品集。

  “我喜欢文学,文学就是‘玩’出来的。人家说你九十五了,老爷爷你还不休息吗?对,按说是应该休息了,但我休息不下来,因为我丢不开文学,所以我还在写,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岁,只要我还在,我还干文学呢。”说这话时,这位文坛老将的神情仿若少年。

  对话

  艺术是血脉相通的

  读品:您在微信中发表诗文新作,什么情境会激发您的创作冲动?

  俞律:有时候我构思一下某一件事情可以写诗,就有了创作冲动,就拿起笔写下来。写诗,没有灵感是写不出来的,必须要有灵感。经常动脑,经常写作,灵感就会跳出来,跳出来我就要把它抓紧。比如说,有时候夜里做梦,忽然梦到一个可以写故事的材料,我也会立刻起来,把这个事情记录在本子上,要不然明天早上起来就忘了。梦里的时候你记得,出了梦就忘记。这种创作冲动很有意思的。

  

  读品:诗、文、书、画、戏,您都精通,它们之间是否会相互影响?

  俞律:艺术是血脉相通的。我从小就喜欢唱京剧,后来拜苏少卿为师。京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是一门综合艺术。勾脸就是美术、画布景也是美术;胡琴拉起来是音乐,开口唱也是音乐;京剧的武戏又是一种杂技。京剧的唱词也是非常美的,是一种文学。《武家坡》里的“一马离了西凉界”不美吗?《鱼肠剑》里的“一事无成两鬓斑”不美吗?所以,它们都是相互影响的。

  

  读品:对于年轻人有什么读书方面的建议?

  俞律:不能不读书,不读书的人永远是空虚的,文学这个爱好是很自然发生的,读书不仅仅是得到知识,还会得到精神上的快感。

  

  读品:您与林散之先生相交三十余年,能说说你们之间的故事吗?

  俞律:有一次,我到林散之先生家,他见我不高兴,便问我为什么。因为很多人知道我与林先生交好,托我求字,但是我不好意思开口。我说完林散之哈哈大笑:“俞律,你要字吗?今天我高兴,你想要多少,我就替你写多少!”那天一共写了8幅,我从心底里感谢他老人家,一下子把我所有的“债务”都还清了。还有一次,史兆伸去南京拜见林散之先生,两人在闲谈中提到了我,林散之先生用铅笔在裁好的白纸条上写道:“俞律这样(的)人才,难得,真是人才难得!”1990年夏天晒霉,史先生无意中发现了这张纸条,又重新想起那次笔谈的情景。他考虑到写的是关于我的事,就把这张纸条邮寄给我,让我作个纪念。这是“草圣”对我的评价啊,我感到十分荣幸!这张珍贵的纸条现由张苗收藏,内容已收入《史兆伸诗集》,发表在《老山》杂志2016年第一期上。

  俞律

  

  1928年出生于扬州,1946年毕业于上海中学,1951年毕业于光华大学。曾任南京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南京市文联研究室研究员,青春文学院教务主任,南京市政协委员。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