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6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3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王永利:那年青春,我们正好
  《匆匆那年系列2》 55×95m
  《不经意间系列2》 33×33cm
  《蝴蝶结系列1》 45×69cm
  《白衣飘飘的年代之二》
  90×180cm
  《境遇系列1》 69×69cm

  王永利

  

  山东省乐陵市人, 200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师从何家英教授。现为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

  王永利是一位老师,画的多是豆蔻年华的翩翩美少女,很多年以来,我一直非常喜欢王永利的画。她画的青春,她画的单纯,她画的幸福,她画的伤感……她画的真好!

  回想我们每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大都是在浑浑噩噩、懵懵懂懂中过去又过来,反反复复,循序渐进,按部就班,而其中的两个转折,是比较难忘,比较兴奋,比较不太寻常,一个是升入初中,一个是升入高中。在我的心里始终觉得,人生的青春,只有初中、高中的那几年才算,才是真正意义的青春。比小学的幼稚成熟,比大学的复杂单纯,青青涩涩的刚刚好,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我之所以如此固执的确信,是因为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中,程蝶衣因为老念不对一句台词,吃了不少苦头,这出戏就是鼎鼎大名的《思凡》:“小女子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弹指一挥,令人怀思,而那会儿,我们恍恍惚惚,我们情窦初开。有时候,真不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片段,就会莫名勾起我们对青春的回忆,当我们站在现在的角度再去回想,那些曾经抱怨过的日子,都成了今天日子里很闪亮的星星;那时候被我们抱怨的事情,拿到今天,都成了羡慕;那些以往的日复一日,到今天都是求之不得的向往。到现在,我一直都感叹,原来我们的那些年都是用来回忆的。就像高晓松的《同桌的你》:“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明天你是否还惦记,老师们都已想不起,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那年青春,我们正好。不管遇到过谁,发生过什么,那年青春的我们都刚刚好。也因此,一直非常喜欢王永利的画。我甚至都不想太多去知道她是怎么画的。理论界往往说中国绘画的主流是水墨写意,而水墨写意的主流应是水墨人物,而恰恰其历史的积淀并不丰厚,甚至出现断裂的痕迹。现代水墨人物的尴尬是传统山水花鸟的笔墨语言与西方绘画造型语言结合的混血儿,水墨人物似乎是个短板,年轻而有待于成熟。但我以为中国画是以情领形,以神造型,神遇迹化,情动而形移。或许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少受了传统的束缚,不为传统的笔墨程式所囿,才有了王永利“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的作品,让水墨人物呈现了自然而然的生气,自由自在的盎然,风来的时候顺其自然摇曳,雨来的时候顺势接受洗礼,阳光倾泻的时候顺便好好沐浴。也因此,一直非常喜欢王永利的画。我甚至只关心她是否依然在画我们在乎的画的是谁?是让我追忆起永远的青春年华的那些芳华少女,她们秀逸妩媚,清水芙蓉,含苞待放,红妆靓然。当然,人生的过往就像路上行驶的公共汽车,总是上上下下,长长短短,没有离不开的人,也没有不散的宴席。美好的,留在心底;遗憾的,随风散去。我们只要在阳光暖和、岁月静好的时候去感受,便是对生命最好的敬重,让日子过得单纯而美好。所以,我常常在云淡风轻的日子里倚窗而望,染墨流年,岁月沉香,岁月止于唇齿,佳人溺于年华。

  王永利笔下的豆蔻少女、青涩年华,就像裁剪一纸暖人心扉的时光,时时浮现的回忆。我们青春时的那些女同学,娉娉袅袅的豆蔻年华,匆匆刹那的二八锦瑟,让我们想来徒生感慨,春风沉醉。那年青春,我们正好,岁月静好,年华无伤,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我们人生的一种状态。感谢她给我们呈现了对青春的眷恋,感谢她为我们忆起了人生最美的青春年华,向青春礼赞!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