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1925年,朱自清有感于世事,写下了回忆父亲的散文《背影》,也让浦口火车站(南京北站)一文成名。96年后,浦口火车站依旧静静矗立,周遭格局也没有大变化,一切似乎都是老样子,只是没有了昔日的繁华,这里显得空旷清冷。
这里,其实在悄然发生变化。“浦口火车站历史片区保护与利用工程”已经开展,百年火车站正对的浦口码头穿起了绿围裙,津浦路上的民国建筑搭起了脚手架……未来,这里将热闹起来,由曾经的交通枢纽变成南京人的潮玩地。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刘静妍 胡玉梅/文 顾炜 刘畅/摄
穿越之旅
“百年老站”浓缩中国历史
从老下关的中山码头乘坐轮渡,15分钟就到了浦口码头。下了船,便开始了穿越之旅。
火车站的站前广场上,立着“浦口火车站旧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朱自清笔下的月台,清清冷冷,偶尔有鸽子飞过。火车站两旁,各式民国建筑林立,浦口火车站原售票处、车务段大楼,民国时期的警察局、曾经的工人俱乐部、澡堂,以及曾经的老字号……都在。
一个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可以看见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奉安大典,孙中山的灵柩从这里过江。“津浦铁路最完整的原始面貌,在这里没有被改变,沿线的其他火车站基本都面目全非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浦口火车站与原售票处、车务段大楼等,1908年开建,1914年竣工。
一度风靡的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的取景地也在这里。
“这里有几个资源不可替代。这里不仅有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民国特色的火车站,这里也是南京近代化的起点。这里位置独好,临长江和南京长江大桥,而长江和南京长江大桥都是南京人引以为傲的。这里,浓缩了南京的百年沧桑。火车站两旁的各种建筑合成一个整体,体现了百年来整个社会的生态链。”清华大学的一位专家说。
调研保护
9个月摸清整个片区“文化家底”
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总面积32公顷。
去年7月开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周琦带领团队和清华大学一起,对浦口火车站历史片区进行了调研勘察。“围绕人文历史、重大历史事件、建筑遗存,我们对每一栋房子、每一条街道、每一棵树木进行调查,历时9个月。”
周琦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调查下来,他们发现,这里有100多年以来的历史遗存,包括广场、街道、建筑、树木、小品、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经调查发现,这里有30多栋文保建筑,既有全国重点文物,又有南京市级文保,还有不可移动文物。除了这些,还有没有列进文物范围的老民居以及沿途的悬铃木。“这些悬铃木和中山路、中山陵的一样,都是八九十年前种的,一共有800多棵。”周琦说。
“我们进场调查后,停止了所有的拆迁。”周琦说,一般认为,文保建筑不能拆;其实,很多“没有身份”的老建筑,也在诉说历史,同样拆不得。“好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房子,都值得保留下来。因为城市历史,不是定格在某个时期,而是一种积淀。有各个时期的东西,才有不同的韵味。”
以“浦口火车站历史片区保护与利用”启动区为例,启动区从东到西,大约1.6公顷。里面,既有100多岁的红顶红墙英式洋房,又有南京保存最完好的日式建筑,还有南京老民居、高大的发电厂……其中,“红房子”以前是高级职工宿舍,一共6排,每排3套,目前已经修缮。
身体堪忧
多数民国建筑“骨质疏松”
走在津浦路上,会看见这里一片繁忙。工人们正在紧张地搭建脚手架。周琦坦言,经过测绘体检,这里的民国建筑,由于空关多年,加上年岁久远,情况都不理想,骨质疏松、漏水、木构件糟朽、油漆脱落……很多民国建筑是危房、险房。
周琦告诉记者,许多建筑看起来高大,实际上亟待修缮。大马路15号民国建筑。它呈L形,是这次调研发现的,南京保存最为完好的日式建筑。“我们调查发现,这处建筑建于上世纪30年代。”周琦说,这处建筑原来曾是家喻户晓的浦益饭店。这次保护性修缮的重点之一,首先要恢复它原本的样子。
匠心匠意
以“最小干预、最大吸引”原则修缮
记者了解到,启动区内民国建筑修缮,将于今年10月完成。
清华大学一位参与项目的教授介绍,这次保护与利用工程,原则是“最小干预,最大吸引”。在修缮过程中,建筑要尽量保持原貌,“因为原貌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相反,干预越多,生命力越弱。”
周琦告诉记者,浦口历史文化片区的保护与利用工程采用的“保护+织补”的方式进行。“风貌不能动,内部结构不能动,空间格局也不能动,要保持它历史的原汁原味的状态,利用它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严格保护的前提底下,能适应什么样的功能,这样国保单位基本就是展览的功能、文化的功能,而不能赋予它很强大的、负荷很重的商业功能。”
“现在看到的场地有很多空的地方,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在保护老建筑的同时,会织补一些新的建筑进去。”周琦说,“织补”需要尊重历史的形态和积淀,还要关注人文情怀。同时,“织补”的新建筑,要一看上去就是21世纪的新建筑,和历史建筑之间要有辨识度,不能含混历史。新老建筑要和谐统一,形成一个共生的场景。比如,新建筑不能太大尺度,要给老建筑腾出空间。老建筑是主角,新建筑作为配角。
将来,启动区会形成包含交通建筑、民居建筑、公共建筑,邮局、站场、旅馆、售票处在内的一个完整的历史场景,同时彰显各个时期的历史特色。
未来可期
让每一栋建筑都焕发出新生命力
和周琦一起合作的清华大学团队,对南京的情况非常熟悉,老门东就是他们操刀的。 和以往的运作方式不同,这次采用的是“运营”前置。也就是,运营不是修缮完毕交付后的事情,而是全程参与的。
“未来这里有什么?我们的思考是:要让文物活起来,还要南京人喜欢。”清华大学参与这个项目的教授说。
未来,围绕南京人的生活,会有一系列的设施,让每一栋建筑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津浦路15号的日式建筑未来可以是办公、展陈和餐饮业;而“红房子”,也会经过相对应的改造,做一些轻餐饮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