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2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南京大爷痴迷甲骨文
刻下《兰亭序》“甲骨文版”
  老荆刻在木简上的“甲骨文版”《前赤壁赋》
  ▲挂在卧室里的这幅字,也是老荆篆刻的
  老荆刻的《伏羲女娲图》,上面也刻了甲骨文
  老荆夫妇在家翻看字画
  老荆编写的部分内容
  扫码看视频

  《赤壁赋》《兰亭序》……72岁的南京大爷老荆对这些经典诗词文赋耳熟能详,他曾把里头的每个字用“甲骨文”刻在木简上。说到对甲骨文的痴迷,还得追溯到1984年,当时还在厂里工作的老荆偶然接触到甲骨文,便一个猛子扎了下去。

  “人生呐,总得留些许遗憾。”翻看之前在微信朋友圈里晒的甲骨文照片,老荆叹了一口气。两年前,步入古稀之年的他萌发一个想法——把30多年来自学甲骨文的经验编写成书,好给年轻人留下一份学习资料。可惜,写了50多页后,他的手不听使唤了。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张瑾/文 郑芮/摄

  痴迷

  被甲骨文所吸引

  进而关心汉字的走向

  老荆全名荆荣汉,自学古文字已30多年,从石鼓文到西周金文,都十分痴迷。最初,老荆是对书法感兴趣。那时候,杂志、报纸、烟壳、硬纸袋……任何能书写的东西都被他留着练字。练完了楷书、隶书、小篆,又开始琢磨石鼓文、西周金文等古汉字。偶然一次机会,他在一本文物书籍上看到了刻在乌龟壳上的甲骨文,一下就被蕴藏在点横撇捺间的独特艺术美感所吸引。研究的同时他忧心忡忡:“我们都在无意识地读和写,却没人关心汉字的走向。”

  为了写好甲骨文,老荆开始学篆刻,他买了一整套刻刀,在阳台上搭起简易的操作间,仅一人宽的书桌上,密密麻麻地摆满各类器具,不少还被挂在一侧的墙上,和众多字典挤在一起。

  起初,市面上关于甲骨文的书籍很少,老荆便去博物馆、图书馆把有关历史、文物资料翻了个遍,再摘录下来,回家慢慢琢磨。得知附近哪里有古墓文物被发掘出来,老荆必定会跑去看上一眼,哪怕不能直接看到文物,也想着打听打听有没有和古文字相关的东西。

  如老黄牛般日复一日地坚持,老荆渐渐摸索出甲骨文的书写之道。“你看,海、河都是由水滴汇聚而成,都有三个点,但是甲骨文的三点要比小篆弯曲一点,更像三条竖杠,到了现在就是三个点……”跟现代快报记者聊起甲骨文,老荆如数家珍。

  呈现

  刻下《兰亭序》“甲骨文版”,花了小半个月

  老荆的卧室里,每面墙上都挂着他刻的字画。老婆总嫌弃他把家里堆得满满的,开玩笑要扔掉,但每幅刻的字画又都被她妥帖地收拾在柜子里。“柜子里全是他的木简、乌龟壳,每个都不轻,都舍不得扔。”老婆虽偶尔吐槽家里乱,但天好时,她又会拿出几幅字画,放在阳台上晒一晒。

  在乌龟壳上刻伏羲女娲图,是老荆将篆刻和甲骨文书写结合的一次尝试。“甲骨文是目前为止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最初是刻在乌龟壳上用来占卜、记录重要事情的,伏羲、女娲是开天辟地的象征。”乌龟壳脆、面积有限,老荆经常一手举着放大镜,一手举着刻刀,一幅巴掌大的画需要刻上5天。

  后来,老荆又萌发将一些经典诗词文赋用甲骨文表现出来的想法,《兰亭序》《赤壁赋》这些家喻户晓的名作成了他的首选。“这些作品本就很有名,传阅度很高,如果能用甲骨文把它们表现出来,大家在看这些诗词时,也能顺带看一眼这个字的甲骨文是怎么表现的,努力发扬广大汉字文化。”

  把324字的《兰亭序》刻在木简上,老荆花了小半个月。他先将每个汉字用简体字表现出来,再翻阅字典查出对应的甲骨文。但目前为止,被破译出来的甲骨文文字只有1000余个,遇到一些字典上还未呈现的,老荆就查文献。若有文物上也没出现过的字,他便参照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再加上偏旁部首在甲骨文中的固定表达,推测整个文字甲骨文会怎样写。“现在有些字,在用甲骨文的时代是没有的,我就根据笔画、偏旁自己多琢磨。我写这些不是为了发表成果,仅仅是自己的爱好和心愿。”

  光是将对应的甲骨文写下来,老荆便花了一周时间。用刻刀将甲骨文刻在木简上,这个过程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有些甲骨文字的笔画繁复,错一个笔画一整片木简也就报废了。所以,每个字老荆少则练六七遍,多则十几遍,直到每个笔画刻入脑海,他才会拿起刻刀。

  传承

  想把多年经验编成书

  让甲骨文走入寻常百姓家

  两年前,老荆步入古稀之年,他的手开始不听使唤,眼睛也不如从前好使,没法再刻字了。他琢磨着,如何把30多年的甲骨文自学经验留下来,“我那个时候学习没什么资料,虽然现在上网很方便,网络上资料也很多,但我还是想把30多年来学习、篆刻甲骨文的经验写出来,如果能帮到年轻人,就更好了。”老荆想将现代常用汉字按照简体字、繁体字、小篆、楷书、隶书、甲骨文的形式挨个表现出来,以偏旁部首分类。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夜以继日地开始进行编撰工作,可真正做起来难度却非常大。

  在老荆眼中,甲骨文是连接古今文明的桥梁,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它的存在,但真正了解并关注甲骨文的人并不多。学习甲骨文文化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老荆原本计划把书编好后,再把经典诗词用甲骨文表现出来,把甲骨文文化传承下去。但年龄大了,老荆逐渐连笔都无法握住,他不得不放弃编书的想法,于是30多年来的经验只能停留在五十几页。

  老荆不无遗憾地感叹道:“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他还说,“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我们珍视,年轻人要好好地去传承、发展啊!”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