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社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无需放大职场“35岁现象”的焦虑

  春节过后,招聘就业市场暖流涌动。记者线下、线上探访各类招聘活动,发现不少企业招聘都要求“年龄限35岁以下”。进一步调查发现,当下很多用人单位仍然热衷于收割“青春红利”,导致“35岁+”与“40岁、50岁阶段”人群一道成为“就业困难人群”,面临失业、家庭收入下滑等困境。(2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招聘中的“35岁现象”不是一个新话题。观察发现,所谓“35岁现象”,其实是被放大了的焦虑。实际上,“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的招聘条件,更多的是限制了跳槽人员,而非初次就业者。不争的事实是,民营企业中,扛大梁的以及很多岗位上的骨干,35岁及以上人士占比并不低;而企业中的人事洗牌本来就是一种常态,如果到了35岁还不能成为企业的重要人力资源,岗位或饭碗出现了不稳的情况,理性看待这个问题也不能说不正常。

  然而,即便说有些人由人力资源成为“人力成本”,也不等于说就是绝对面临失业:人事洗牌过程中,一些人升职,另一些人被经过价值重估后调整岗位甚至重新择业——如果这种情况也在“35岁现象”概念之中,我认为,一方面我们要提醒用人单位尊重劳动者权益,但另一方面,对因为能力不足而导致的“后浪推前浪”问题,也应理性看待。

  媒体提到“当下很多用工单位热衷于收割‘青春红利’”的问题,事实上,经验丰富以及知识积累更多的老员工,会有更多人力资源红利——这是将个人“饭碗”做得更铁的硬资本。一个简单道理是,35岁也好,55岁也好,如果劳动者身上确实有足够的红利可“收割”,哪个用人单位都不会将其淘汰。内蒙古 马涤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