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年2月22日(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外面下着很大的雪。一群锦衣卫脚步匆匆,走进深牢大狱。眼前,囚笼里关押着一个形容憔悴的男人。残破的囚服、邋遢的面容、油滋滋的头发,看不出年纪。
此时,头儿下了一道命令——“请大人喝酒!”
囚犯心事重重,一气饮尽。透过浑浊的双眼,他似乎看到了昨日的理想与荣耀。不一会儿,他已是烂醉如泥。
此时,门外的锦衣卫似是有备而来,将他拖了出去。
雪还在下。囚犯被丢弃在雪地,寒风萧萧,手脚上的铁链愈加漆黑,裸露的皮肤愈加红紫。他这一睡就再也没有醒来。
白云苍狗,606年过去了,人们未必知道那个雪夜发生的往事,却一定记得那个死去囚犯的名字。他就是解缙,明朝第一才子。这一年,他47岁。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王子扬
南京
朱元璋坐天下的第二年(1369年),解缙出生了。
年纪很小的时候,解缙便声名远播,成了全国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19岁那年,他一举中了进士,甚至惊动了当朝皇帝朱元璋。“这样的天才,我自然是要见见的。”
当时的大明政坛正处于动荡之中,胡惟庸案的影响还在扩大,朱元璋杀红了眼,大臣们人心惶惶。
按理说,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遇到这种情况,吓也该吓破胆了。但解缙却表现得很“硬核”。这个少年竟然当面上书朱元璋,痛陈利弊,希望停止不必要的杀戮。
彼时,他还呈上了一篇《太平十策》,勾勒出他心中对太平盛世的美好蓝图。
那个时候的他还相信,一身傲骨,做人有原则,就什么都不怕。
朱元璋积极地回应了这个勇敢的年轻后生:他接受了批评,并且没有找解缙的后账。
但接受批评,并不等于改正错误。
1390年,朱元璋又杀掉了开国老臣李善长,这件事水很深,朝不保夕的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偏是解缙站了出来。他代好友上书朱元璋,为李善长申辩,壮志满怀、慷慨激昂,并热切地盼望着皇帝的回复。
结果,等了一年,他等到的不是皇帝的纳谏,而是一纸逐令——“十年之后再用”。
出卖
也许有人会想,古往今来,多少名将曾被罢官,又有多少名相被派去基层,小惩大诫,归来后必有更大的担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解缙还年轻,再等十年又有何妨?
但今之视昔,我们对前人必定是不够体谅的。
“我不过说了几句实话,凭什么落得这般境地!我辈读书做官,养浩然正气,一身傲骨,不就是为了天下苍生吗?”怨念萦绕心头,久久挥之不去。几年后,朱元璋死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答案,解缙越想越不明白,越想越钻牛角尖。
终于有一天,他不想了。放眼望去,满朝文武哪个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阿谀奉承,丁点大的功劳你争我抢。
“凭什么就我一个人坚持原则?”解缙认为自己找到了答案,他要出卖自己曾经珍视的那些东西。他不光是为了换取荣华富贵,更是为了换得自己的理想抱负。
他花了一大笔钱,该送礼送礼,该请客请客,打通自己在朝中的关系,终于得以留在京城,在翰林院当了个小官。
接着,更大的机会来了。燕王朱棣造反,靖难之役开始了。
那个晚上,大明朝三位有名的大才坐在一起,进行了一段载入史册的谈话。他们的名字分别是胡广、王艮(非泰州学派王艮),还有解缙。
“燕王马上就要打进京城了,江山易主,我们应该何去何从?”这个话题抛出来,三个人各有反应。先是解缙慷慨讲述大义,表示以身殉国,万死不辞。胡广紧接跟上,也发誓与“国贼”朱棣不共戴天。只有王艮不说话,一个劲地擦眼泪。
看了这番对话,你以为会是个悲剧,实际上它却是一场闹剧。
结束谈话后,解缙连夜收拾包袱,跑到城外投降了朱棣,据说跑得特别快,历史上留下了“缙驰谒”的记载。胡广也在第二天投降,朱棣召他,他急急忙忙赶来,往地上一趴,连连磕头叩谢。唯有那个一直流泪的王艮,回家跟妻子短暂告别,从容赴死,以身殉国。
编书
投靠朱棣,解缙如愿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
很快,朱棣给了他一个前无古人的任务——修书。要求就一条:“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直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
那年,解缙只有三十四岁。朱棣却给他派了五个翰林学士担任总裁,以王景为首,都是当时学界泰山北斗级别的人物。另外,他还派出20名翰林院官员为副总裁,这20个人都是名满全国的饱学之士。这就够了吗?朱棣在全国范围内发起总动员令,民间只要学识渊博的人,或字写得好的人,统统召入麾下。朱棣还给解缙安排了一个监工,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道衍和尚。
这个阵仗,纵使天才如解缙,也不敢懈怠了。
大队人马搬进文渊阁,眼一睁就开始工作,到饭点光禄寺的人就过来送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修圣贤书。
事实证明,解缙确实无愧于“大明第一才子”的称号。采购、辨析、编写、校对,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上千人的编撰队伍在他的手中有序运转,这部旷古烁今的作品也逐渐变得清晰。是的,这部书就是《永乐大典》。
无数个夜晚灯火通明,解缙亲自编审已经完成的章节,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涌上心头。恍然间,他好像看到了自己进京赶考的样子,那一年他志得意满,觉得整个世界都是他的。他又想到罢官在家的那些岁月,苦苦寻找解脱之道而不得。他的选择真的对吗?他不想继续想下去了,一口吹灭了烛火。
1407年,《永乐大典》终于完成。此书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种,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它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这些,全部由人手一个字一个字抄写而成。
结局
那是一个没有知乎的时代。但假如有人在知乎上问解缙,“编完这样一本著作,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一定会用这样的“知乎体”开头——
“谢邀,人在广西,刚下马车。”当时的他已被贬官到广西,并且再难翻身。
让我们把故事往前倒一点,解缙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无疑,他是文坛的天才,但在暗潮汹涌的朝堂之上,他只是一个初级玩家。
当时,两位皇子朱高炽和朱高煦竞争激烈,解缙像个赌徒,把所有筹码都押在了朱高炽的身上。
朱棣也很纠结,都是自己的亲儿子,选谁好呢?于是,他去问解缙。
朱棣问:“你认为该立谁?”解缙答:“世子仁厚,应该立为太子。”朱棣沉默了,解缙心里门儿清,皇上并不满意这个身有残疾的儿子。解缙紧接着又说:“好圣孙!”你这个儿子虽然不行,但是你孙子绝对可以啊!这个孙子,就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
谈话完毕,君臣二人相视一笑。解缙笑,笑自己的回答天衣无缝,一定能说服朱棣。朱棣也笑,他可能在笑,眼前这个人离死不远了。
果不其然,朱高煦的野心并没有因为朱高炽被立为太子而偃旗息鼓,相反,随着羽翼丰满,他日渐猖獗,处处与太子作对。解缙哪能看得下去,他选择向朱棣打小报告。
“朱高煦是我儿子还是你儿子?我当爹的还没管,你姓解的激动什么?你在教我做事?”朱棣心里不爽,嘴上只是冷冷应道:“知道了。”
从那以后,朱棣越见他越厌恶。就在《永乐大典》快编好之际,朱棣终于把解缙赶出了朝廷,打发到了广西当参议。
那几年,解缙一直混迹在两广一带,远离国家的中心,但他一直没死心,相信终有一天自己会回去。终于机会来了,他被安排进京汇报工作情况。朱棣不在家,他以老熟人的身份去见了太子朱高炽。
也许,解缙的本意只是跟太子叙叙旧。但问题是朱高煦不是这么汇报给他爹的——私下结交太子,必定图谋不轨,父皇你要小心啊!
朱棣直接下令把解缙五花大绑,扔进监狱。
1415年,锦衣卫纪纲向朱棣上报囚犯名单,朱棣看似漫不经心地问了一句:“解缙还在吗?”纪纲马上理解了朱棣这句话的意图。这个人不该继续存在了,就在今夜。
于是,我们看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客观评价一下解缙,他的一生都是有意义的,因为不管他犯过什么错误以及如何失节,都无法掩盖他的功绩。他的一生都和《永乐大典》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非传奇之人,编不出如此传奇之书。
喝得烂醉的解缙倒在风雪中,睡眼模糊,他看到天上飘下的雪花,一尘不染,就像那年不满20岁的自己。只可惜,那种洁白,不知在什么时候,被他弄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