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2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渡江第一船“京电号”
有望5月回归
  20世纪50年代的“京电号”
  进行修复的“京电号”
  “京电号”内部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广场上的保护棚内,被誉为“渡江第一船”的“京电号”小火轮经过一年多的修复,又恢复了“生命力”。不久前,该修复项目通过江苏省文物局的验收。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渡江胜利纪念馆正在进行重新布展和外观调整,预计5月15日试开放。届时,修复后的“京电号”小火轮将重回人们的视线。据渡江胜利纪念馆馆长吴小宝介绍,该馆还在酝酿“京电号”小火轮的前世今生展,让公众更加了解“渡江精神”。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胡玉梅 刘静妍 文/摄

  “渡江第一船”出现积水腐蚀

  “京电号”是一艘充满传奇的小火轮。最让人难忘的是1949年4月23日,它冒着密集炮火,运送14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过江进入南京城。

  这艘充满“渡江精神”的船,却因年老和风吹日晒的缘故生病了。“这艘小火轮是1925年由上海沈宝记船厂建造下水的,到今年快100岁了。”吴小宝说,“京电号”自2009年到了渡江胜利纪念馆后,一直露天展陈在广场上。由于年岁大,加上高温暴晒与雨水侵蚀,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

  吴小宝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京电号”小火轮主体为钢结构,是铁和漆木器的复合器。病重时,机舱里有积水,原本可以睡人的木板腐蚀严重。小火轮上的金属构件锈蚀严重,木结构也出现严重的裂隙,漆层起翘脱落,严重危害了船体的安全和审美,急需保护修复。

  正式修复历时一年多

  体量这么大的文物,修缮起来可不容易。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保护棚内贴满各种修缮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为更好地保护文物本体,改善保存与展示环境,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渡江胜利纪念馆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对“京电号”小火轮进行保护修复。“正式修复是从2019年10月开始的,历经一年多时间。”据吴小宝介绍,对“京电号”的修复原则是最小干预。

  是把“京电号”恢复到1949年的样子,还是恢复到它退休前的样子?吴小宝说,修复过程非常复杂。他们针对“京电号”的病状,开展充分的调查和分析检测,并针对不同病害开展局部试验,组织编制了详细的保护修复方案。

  “这是一次‘考古式’的、非常科学的修复过程,我们准备对‘京电号’的修缮过程出一本书。”吴小宝透露,每个细节都经过专家论证,比如:吃水深度的标线就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因为这艘船在使用过程中刷过很多次漆。”

  目前,江苏省文物局已组织专家对“京电号”小火轮保护修复项目进行结项验收。专家组实地察看了文物保护修复现场,同意通过验收。

  今年5月有望“归来”

  吴小宝告诉记者,修复后的“京电号”将在今年5月渡江胜利纪念馆升级改造后重新对公众开放。由于“京电号”裸露在外势必会遭受风吹日晒和雨淋,渡江胜利纪念馆正在申请搭建半封闭的保护篷,这样既方便展示又能起到保护作用。“目前正在做方案。”

  另外,纪念馆还将举办关于“京电号”前世今生的展览,不仅介绍历史,还要介绍修复过程,希望以此提升大家保护文物的意识。关于它的修复报告,今年将出版,为大体量革命文物的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它是“渡江第一船”

  解放后仍工作多年

  “京电号”小火轮为蒸汽船,船身长23.1米,宽4.25米,吨位49.84吨。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35军第103师的120名解放军指战员,在“京电号”上架起数挺机枪,从江北浦口码头出发,冒着密集炮火渡过长江,解放南京。该船因此享有“渡江第一船”的美誉。

  南京解放后,它还在继续工作,服役于南京下关发电厂(原国民党首都电厂),运送煤炭,并更名为“京电1号”。1978年,“京电号”离开南京,被调拨给淮阴电厂。1982年又被调拨给连云港一家运输公司,从事货物运输,编号“苏淮605”。在此期间,为适应货物运输需要,它由烧煤炭的蒸汽船改为柴油机船。

  2009年,“京电号”回归南京,作为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的重要见证物,陈列在渡江胜利纪念馆。2011年11月,“京电号”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