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江苏文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1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康熙 乾隆 “宠幸”18次的园子是个什么样?
  寄畅园凌灵阁
  惠山图
  寄畅园凤谷行窝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出自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

  而秦氏一族的浪漫又何止于此。明朝嘉靖年间,无锡一处私家园林拔地而起,它就是寄畅园。它的主人是秦观后人。近五百年来,寄畅园经历风风雨雨,眼光挑剔的康熙乾隆爷孙,每次下江南,几乎都要“宠幸”它。

  这个园子有何魅力?2021年将出版的《江苏地方文化史·无锡卷》中,或许能寻找到一些答案。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宋经纬 张然 陈敏

  从凤谷行窝变身华丽园林

  明嘉靖三年(1524年),皇宫左顺门外,伏跪着数百名大臣,其中有一位叫秦金。

  嘉靖皇帝朱厚熜继承了堂哥的皇位,按照祖制,他应该过继给堂哥正德皇帝的父亲。可朱厚熜孝顺,想把自己的父亲追封为皇帝。

  数百名大臣长跪不起,希望皇帝收回成命。哪知皇帝勃然大怒,把134人下狱,杖五品以下180余人。

  经此风波,嘉靖六年(1527年),秦金在户部尚书任上辞官告老还乡,买下了无锡惠山寺的僧房,在此基础上扩建。

  为什么选择在这里购置房产?因为惠山跟秦家很有渊源。

  秦金祖上有个名人,就是著名的婉约派词人秦观。北宋元丰二年,秦观曾与苏轼、参寥同游惠山。秦观对惠山的景色赞叹有加,还希望可以与山为邻,与水为亲。

  秦观去世后,归葬高邮。北宋政和年间,他的儿子秦湛将墓迁至无锡,葬在惠山。

  所以,秦金也将惠山作为自己的归老之所,并将他的宅院取名为“凤谷行窝”。秦金号凤山 ,“凤谷”表示园的归属,而“行窝”的典故出自《宋史·邵雍传》,指可以小住的安适之所。

  “凤谷行窝”中有高墩、池涧、古木、长松、僻径和流泉,布置简朴,一派自然山林野景。

  秦金过世后 ,行窝留给了他的侄子秦瀚,从那时起行窝就常被称作秦园。秦金只是开涧、听泉,到秦瀚时,开始凿池聚水,栽种更多的竹子。

  “百仞之山,数亩之园。有泉有池,有竹千竿,有繁古木,青荫盘旋……有堂有室,有桥有船,有图焕若,有亭翼然,菜畦花径,曲涧平川。”可见,此时的园景较秦金时更丰富了。

  1591年,寄畅园传入秦燿手中。他在官场被贬后,准备将这座园子作为在外受挫后的心灵归宿,于是他在园中改筑得二十景,奠定了今日寄畅园的规模和山水格局。寄畅园这一园名也是此时所更,取自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秦燿将家产分给四个儿子,把园一分为二。康熙初年,秦燿曾孙秦德藻又将其合并,并加以改筑,在园内掇山理水,疏泉立石。此后,寄畅园便再无大规模的改建,只有局部的修葺。

  一个梦,让康熙与寄畅园“通情”

  虽然秦观有诗:“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对于寄畅园,康熙和乾隆这对爷孙的态度极其一致:爷喜欢的,爷就要朝朝暮暮。

  据记载,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到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的整整一百年间,两个皇帝至少十八次“宠幸”这个园子。为何如此偏爱寄畅园?这里有一件趣事不得不说。

  1684年冬,康熙第一次南巡回銮途中,游惠山进寄畅园,园中一棵姿态雄伟的香樟树吸引了他。古树参天,郁郁葱葱,康熙觉得清风徐来,非常舒适。回到卧云堂小憩打盹时,朦胧中似有树影,康熙竟看见古树摇摇晃晃走来,向他叩拜请求。 一梦惊醒,康熙询问秦氏后人古树来历才知,原来万历十九年(1591年),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心情郁闷所以回家大兴土木改建园林,但最终还是带着冤屈和遗憾撒手人寰。或许是这段历史,又或是这个梦,几年后,康熙特颁一道恩旨,将前朝秦燿入祀乡贤祠。秦燿恐怕万万没想到,自己亲手打造的园子,竟给他带来了昭雪的机会。

  园中二十景,处处养身心

  第一次去了之后,康熙对寄畅园就久久不能忘怀,之后的几次南巡,几乎次次都要去。

  万历十九年,寄畅园传入秦燿手中后,秦燿把他的心灵之所改造得那是相当完美,筑有二十景。春天,杂树垂荫,云淡烟轻;夏天,风泽清畅,气爽节和;秋天,曲涧盘幽石,长松育碧萝;冬天,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

  园中,是质朴粗拙的黄石堆砌出涧谷峰峦、山脚池岸,是耳边叮咚的泉水,是眼里自由的飞鸟。日子在这里被拉得悠长,万物也似乎格外可爱。

  其中美人石、知鱼槛、八音涧等最为知名。美人石位于寄畅园东南角。邻梵阁往东有一小亭,亭前一池,池东立一湖石,倚墙而立,好似亭亭玉立的美人正对镜理妆,妩媚动人,所以叫它“美人石”。

  知鱼槛则在锦汇漪中心,突出池中,三面环水,方亭翼然。槛名出自《庄子·秋水》“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园主在诗中写道:“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

  八音涧原为悬淙涧,又名三叠泉。全用黄石堆砌而成。涧中石路迂回,上有茂林,下流清泉。涓涓流水,则巧引二泉水伏流入园,经曲潭轻泻,顿生“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

  都说大自然是最好的疗愈师,康熙在这里休憩、赏景、思考,度过了难得安静而温暖的时光。

  乾隆为无锡写六百多首诗词

  相比爷爷康熙,乾隆对寄畅园的爱,那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乾隆酷爱山水怡情,据不完全统计,乾隆关于寄畅园和惠山园的诗词有181首,听松庵和竹炉山房有114首,六处茶舍和其余景点中提及惠山、竹炉、烹茶的有226首,黄埠墩和凤凰墩31首,关于惠山和无锡的还有79首,总计约有631首,占御制诗总数的1.4%。如此热爱无锡、热爱惠山、热爱寄畅园的大人物,恐怕是前无古人了。

  这里还有一则关于乾隆的趣事。当时,正在无锡城微服出游的乾隆皇帝听说有一位得道高僧正在寄畅园中下棋,无人能敌,便到园中挑战。二人坐下来对弈了一番,眼见要输,乾隆皇帝便开始着急了。

  乾隆心想:我虽是微服出巡,但是如果在京城之外的地方输了棋,回到京城怎样堵住众人之口?所以,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

  老和尚抬头看了一眼与自己对弈的中年人,只觉此人气宇轩昂,非同凡响,料定此人非王即胄,就不动声色地让了几步棋。最后,乾隆虽不甘心,但也从此明白强中自有强中手,很是郁闷。

  因此,当年乾隆皇帝下棋之处就被人们称作“郁盘”了,即寄畅园“郁盘”一景。

  作为史上最敬业的皇帝之一,除了游山玩水,乾隆这么爱寄畅园还别有原因,《题惠山园八景序》后段透露了乾隆的真实意图。他多次游赏寄畅园,实际是为了“肖其意于万寿山之东麓”而进行的前期调研。

  乾隆将寄畅园的图纸带回北京,在清漪园(颐和园)万寿山东麓仿建一园,命名为惠山园,后改名谐趣园。

  清末,秦氏家族日趋没落,寄畅园也几次被毁。1952年,秦氏后裔将其赠予国家,寄畅园遂为国家所有。

  这座流转数百年的江南园林,是无锡秦氏家族兴衰的晴雨表,也是江南文士文人品格的寄托与传承。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