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1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我们结婚多少年啦?”
“67年啦!”
南京这对钻石婚夫妻用不离不弃书写最温暖的告白
  67年前,他们结婚了
  如今,他们儿孙满堂
  高锡发和邓伟菊老两口,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定格成此刻淡淡的微笑

  “我叫高锡发,我老伴儿叫邓伟菊。我今年87,我老伴儿88。我们结婚……我们结婚多少年啦?”“67年啦!”邓伟菊拍拍老伴儿,老爷子哈哈地笑起来,握紧她的手。今年88岁的老奶奶一头银发,脸上满是不好意思,露出小姑娘一样腼腆的笑容。

  高锡发和邓伟菊,家住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街道双拜巷1号,他们已携手走过67年的风雨岁月。年轻时,邓伟菊跟随高锡发远走东北。人到中年,举家迁回南京。回首过去,邓伟菊总是说:“平平淡淡,这么过了一辈子。”从一头青丝到满头白发,他们用不离不弃的陪伴与相守,书写最温暖的告白。

  

  实习生 黄慧丽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陈彦琳 白雪银/文 刘畅/摄

  远赴他乡

  “稀里糊涂就这么嫁了”

  “他生在东北,我生在江南。”虽然说话带着“大碴子味儿”,邓伟菊却是不折不扣的江南女子。虽然已到杖朝之年,身上依旧带着一股婉约与文静。

  1934年,邓伟菊出生在扬州江都。小时候家里穷,她没上过学,十几岁就到洋袜厂当了织袜工。

  说起和高锡发的相识,邓伟菊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两人是家人介绍的。“那时候人思想简单,也没有想很多,稀里糊涂就这么嫁了,稀里糊涂就这么过了一辈子。”

  高锡发出生在黑龙江鸡西,说起话来大大咧咧,是个典型的东北大爷。回忆起60多年前第一次见到邓伟菊,老爷子发出爽朗的笑声,饱经风霜的脸一下涨红起来。“21岁的时候,哥哥让我回南方见个女孩,就是我老伴儿。那会儿她短头发,烫了卷儿,看起来比较时髦。那时候一看这女孩挺好嘛。我问她,要跟我一起的话,咱就一起回东北。她同意了,我们就到东北办了事,结了婚。”

  1955年,邓伟菊跟着高锡发去了东北。初到东北时,邓伟菊非常不适应。“那里吃的都是粗粮,我吃不惯,话也听不懂。一开始还是挺难的,但苦也只能往心里吞。”

  邓伟菊性格内向文静,高锡发外向活泼。高锡发明白女孩跟着他离家千里的孤独与不易,“日子就是这么对付着慢慢过的。”

  邓伟菊说,老伴儿是个好人,两人细水长流了一辈子,平平淡淡,但也很珍惜彼此。“我的话特别少,不大愿意讲话,他就愿意跟我说,总会告诉我一些好玩的事,拉着我唠嗑。”

  后来,两人有了四个儿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邓伟菊每天忙着操持家务,照顾一家老小,高锡发则勤勤恳恳地工作养家。

  东北往事

  他是身怀绝技的“八级工”

  高锡发的身上带着“闯”的基因。靠着勤恳好学,他成了那个年代的“八级工”,扛起一家九口老小的生活重担。

  上世纪五十年代,高锡发跟着父亲到鸡西煤矿学习当电工。“修开关,电钳工,跟电相关的技术都去学。跟着手艺好的师傅做学徒,还经常去学习、培训,那时候就是到处去学,想着能学到一门好手艺。”说到这儿,老爷子举起手做了个八的手势,“我可是‘八级工’,拿的是厂里最高的工资,有70多元。”当年的“八级工”,相信很多老辈人都不陌生。一般的厂子里能够拥有四五级的工人就已经很牛了,能够评上六七级的工人,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一般的存在。“八级工”可以说个个“身怀绝技”,是中国工人技术的巅峰。

  邓伟菊回忆,高锡发每天早出晚归,因为技术好,厂里的电路、开关出故障了都找他,有时夜里都会把他喊去干活。她虽没有正式工作,但为了让高锡发的负担小一点,只要有活她都会去做。“菜场卖菜、托儿所看孩子、仓库搬材料,后来又去矿上当家属工……她也吃了好多苦。”高锡发回忆,有一次,邓伟菊到矿上开绞车,因为是夜里值班,绞车出了事故,老伴儿吓得不轻。“我赶到矿上把她接回家,她吓得话都不会说了。后来我就让她别干了,在家里照顾孩子。”

  1969年,高锡发工作调动,他那一批工人南调到南京,开发煤矿,高锡发举家回迁。每每提到这,邓伟菊都感叹是命运的眷顾。“去东北的时候,没想到还能回到家乡。”

  “回来的时候,两个丫头还小,我们一人抱着一个,拖着这么一大家子就回来了。”高锡发咯咯地笑,“也是顺了我老伴儿的意,回来她开心呢。”

  高锡发在煤矿厂工作了大半辈子,一直到55岁退休。如今住的这套几十平方米的房子,是当初煤矿厂分的,老两口一住就是三十多年。家里的一切都如往昔,像老人一样,随着岁月的更迭慢慢老去。

  从不计较

  老两口“一辈子没红过脸”

  因为身体不便,老两口现在很少出门,买菜和家务基本由两个女儿代劳。在家里,老两口每天的生活过得十分充实。玩玩手机,做做饭,一天也就过去了。

  “点搜索,搜高宝花。”“这里可以点关注。”高锡发和邓伟菊盯着手机屏幕看得津津有味。小女儿喜欢在抖音上发唱歌跳舞的短视频,老两口是“头号粉丝”,几乎每天都要去看看有没有更新。

  除了刷抖音,刷剧也是他们的一大爱好。“他几年前学会用手机看电视剧了,每天一起床就开始看,晚上要睡觉了才关手机。”邓伟菊说,老伴儿喜欢晒太阳,没事就坐在阳台上看剧,“他在阳台上看,我在卧室看,不会相互打扰,有事喊一声他就过来了。”

  夫妻之间难免磕磕绊绊,但老两口回忆过往,都说一辈子从没真正地红过脸、吵过架。“我好喝口酒,她就生闷气。”高锡发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喝多了她就会生气,但过一会就好了。”高锡发说,这可能是两人唯一会闹不愉快的事。“她不让我喝酒也是担心我,毕竟喝酒对身体不好。”

  虽然嘴上从未向老伴儿服软,但高锡发心里一直都明白邓伟菊的用心,年纪大了就不再喝酒,“已经好多年烟酒不沾了。”

  “每天都待在一起,不开心的事肯定有,但两个人过日子不能太计较,要相互忍让。”邓伟菊温和地说,“我这个人没啥计较的,都要认真了,肯定会吵架的”。

  言传身教

  儿女更懂“家和万事兴”

  这样的生活态度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女。小女儿高宝花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母亲的脾气一直很好,从来没和家人起过争执,“妈妈经常和我们说,一家人在一起不能太较真,家和万事兴。”

  高宝花说,家里兄弟姐妹多,年龄、个性都不太一样,但从小到大关系一直很好。虽然父母没给自己提供优渥的物质生活,但言传身教间的生活态度,让子女一生受益。“爸爸妈妈就像现实版的《父母爱情》,一个豪爽一个文静,互相扶持相守了一辈子。”今年9月是老两口的结婚纪念日,全家四代20多口人会一起吃顿团圆饭。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两口也越来越珍惜对方,出去玩都会让儿女给他们拍合影,照片已经积了厚厚一沓。邓伟菊从卧室床头柜的抽屉里拿出一本相册,轻手翻开。前几年拍的一组婚纱照中,高锡发穿着笔挺的西装,邓伟菊身披洁白的婚纱,十指紧握站在一起。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定格成此刻淡淡的微笑。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