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现代快报1月15日社评《决不能让特权突破抗疫防线》、关注了此事后续后,有话要说。
1月13日晚,辽宁大连一街道干部想进某封闭小区,拒不填写身份证号,值守的志愿者不放行,女子打电话给社区干部“卢书记”。“卢书记”要求志愿者“简单登记”下放行,再次被志愿者拒绝。次日,这位街道干部和卢书记都受到了处分。随后,“如果你是卢书记,应该怎么办”的话题引发舆论热议。
剥去“卢书记该咋办”这一议题的外壳,不难发现,它实际上是在问:如何让“卢书记”们敢于拒绝领导的不合理要求?坚守原则可能有代价,失责滥权行为就难禁。要让“卢书记”敢于向领导乱纪违法的要求说“不”,指望不计后果的个人式抗争,显然是过于理想的主张;借助规则之力,消除“卢书记”们的后顾之忧,他们才更有可能作出一致的抉择,在领导面前挺直腰杆、守住底线。
首先,基层干部、公职人员干得好不好,要竭力避免“一言堂”。作为一项重要的程序,民主测评要落实到位;而且,测评结果必须占据合理比重。“卢书记”们的前途,不能成为“领导一句话的事”;其次,考核指标的设置,不能过于抽象,要尽量细化和量化,实现客观化、科学化,避免领导“印象分”。可资参考的是,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曾介绍,有的国家将工作能力、数量、质量等,分解成了较为详细的多项因素,以此作为考核公务员的依据。此外,还应当搭建有效的渠道,让基层干部、公职人员在遭受不公对待时,拥有充分的反映和申诉权利。
从规则层面求解,让基层干部、公职人员敢于对某些任性的领导说“不”,能有效地对领导的行为、决策进行纠偏,也才能化解“卢书记该咋办”这一舆论之问。湖南 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