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1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返回首页
故宫屋顶不落草?
《我在故宫六百年》来揭秘
  透光的“明瓦” 纪录片截图

  时隔4年之后,《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宫六百年》近日面世,开播不久就收获了9.2分的高分。

  这回,节目组把镜头对准了故宫古建部、文保科技部等,以“丹宸永固”大展、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古建岁修保养为线索,讲述“故宫匠人”修缮故宫的故事。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胡玉梅 李艺蘅

  传承,“能工巧匠”们让故宫600年长青

  2020年,为庆祝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故宫特别策划了“丹宸永固”大展,一时之间风头无两。《我在故宫六百年》以大展为契机,就此诞生。

  在紫禁城屹立600年的背后,是一代代能工巧匠们的智慧与心血,《我在故宫六百年》就把镜头对准了他们,让公众看到了大工匠们的传承精神。

  他们中有能“读懂木材的大木匠”李永革,有彩绘高手杨红……故宫西北角楼的修缮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紫禁城内规模最大、工种最全、难度最高的一项工程。原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李润德就是参与者之一。他回忆说,西北角楼的修缮,为故宫后面的建筑的维修打下了基础,以后再修几个角楼都不成问题。

  角楼的修缮直接培养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古建修缮工匠群体。如今,虽然当年参与修缮的能工巧匠们有的已经不在人世,可他们的技艺却代代传承了下来。

  这些老工程师们将经验传授给后辈们时毫不吝惜。故宫第三代大木匠的代表人物李永革,曾参与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故宫修复工作,被称为“能够读懂木材的人”。他的厉害之处在于:手一摸,就能知道木材的年代。这种对建筑的熟知与热爱,在下一代“故宫匠人”张典身上体现无疑,养心殿大修,面对糟朽严重的立柱,她尽力补救,采用墩接的方式,让立柱上的历史过往得以保留。

  故宫博物院古建部的高级工程师杨红,专攻彩画研究,她和师妹王光宾负责绘制“丹宸永固”大展上的一幅重要展品:长春宫的游廊彩画。拓印、临摹、绘制、贴金,仅一幅小样就需绘制9天之久。

  揭秘,养心殿曾遭偷工减料

  养心殿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清朝共10位皇帝先后在养心殿居住执政。

  《我在故宫六百年》的第二集镜头对准了养心殿。片中,那些隐藏数百年的“秘密”,被一一揭秘。

  尽管养心殿曾先住过多位皇帝,可仍有些工人“胆大妄为”。在养心殿修缮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养心殿还曾有着被“偷工减料”的经历,当时有工人偷偷摸摸地少用了一个扶脊木,还是敢在皇帝头上“搞小动作”。

  养心殿正殿后檐还掩藏着精巧无比的“明瓦”,这种贝壳做成的瓦片,打造出了独特的“阳光房”。长久以来,这种瓦片被误认为是普通的云母片做成,直到养心殿大修,专家们才发现这是极为罕见的贝壳“海月”。这种东南沿海城市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是怎样走进了紫禁城的,仍是一个未解的谜题。

  都说“故宫的房顶不落草”。其实,故宫的房顶也长草,不同的建筑屋顶会长出不同的草。可能连乾隆帝都不知道,他作为退休居所的皇极殿是地黄生长的沃土。而故宫房顶不落草的真正秘密在于:草刚冒出来,就被除掉了。

  网友纷纷大呼:要去故宫修文物

  四年前,《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一时间,故宫的文物修复师就成了炙手可热的“网红”职业。

  而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故宫六百年》等一系列纪录片的热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文物修复的工作燃起了别样的热情。网友“@慕容筱月”说,“后悔没去学建筑!小时候就喜欢古建筑。都是用心用时间堆砌出来的,是一代又一代大工匠们的心血,特别是历史传承背后有先辈们给予的故事和惊喜。感觉在故宫工作,真的是舒心。”网友“@Ailtzyw”也表示:“因为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所以才决定走美术专业学文物修复,现在又看了《我在故宫六百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