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二年,朝廷颁诏修志。
太湖边的吴江县,老迈的乡村教师屈运隆眼前一亮,突然觉得机会来了:为吴江修县志20多年,青灯黄卷,苦心孤诣,从正当壮年的白衣书生,熬成了白头老翁,终于可以申请“官方认证”了!
眼看着新鲜热乎的《康熙吴江县志》就要刊刻出版,突遭叫停。原本很支持工作的知县决定另起炉灶,重聘主编。
屈运隆很委屈:兢兢业业20多年,比不上新主编三个月“速成”的县志?就因为对方正当红?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刘静妍
夙愿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朝廷颁诏修志,各省将任务细分到府、县。仓促之间,吴江没有人站出来应命。就在这时,屈运隆捧上墨香氤氲的书稿,还表示愿意自费刊刻出版。
知县郭琇笑了,屈运隆也笑了。一个要修志,一个刚好有成稿。这不巧了么,一拍即合。
屈运隆是谁?他是吴江的一名秀才,眼看着可能和官场无缘,只能当当“乡村教师”,最多算是闻名乡里。除了传道授业之外,他还有一个夙愿——为吴江修志。
屈运隆出身书香门第、方志世家,先祖也曾“以名进士起家”,祖辈父辈都很留心典籍积累,算得上是家学渊源。这些年,他矢志不移,专注于地方志事业,为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从来没有中断。只要一有奇闻逸事的线索,他就去追踪。
编写方志,毕竟和文学创作不一样,他不敢自以为是,总是多方采访求证,询问德高望重的故老,一旦发现差错,及时修改。就这样,再三批阅、删改书稿,能详细的绝不含糊省略,历经20多年最终成书。
风波
这么顺顺利利地就“大团圆”结局了?还没。
眼看着志书刚刚刻板完毕,就要印刷、发行,正式上线发布了,忽然遭到叫停。有匿名人士告发,说屈运隆的志书不好,理由是“繁芜”。
屈运隆听了,哭笑不得:地方邑志,不就是要详尽,才更有参考价值吗?他觉得很委屈。
知县郭琇没有办法,只得另起炉灶,聘请文坛当红学者叶燮担任主编。
叶主编大刀阔斧,3个月速成一部《吴江县志》。他是怎么做到的?
据叶燮自己的《序》介绍,他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他根据明代莫旦、徐师曾主编的两部旧志,删繁补遗,又通过寻访、考证,续入嘉靖以后的史事。3个月时间,足够成书了。
也就是说,这得多亏了前任的莫主编、徐主编基础工作做得好。明洪武至嘉靖中期,吴江先后9次修纂县志,莫旦参加了其中4次,直到80岁仍笔耕不缀。徐师曾是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早年就开始留心乡邦文献,担任《嘉靖吴江县志》主编,得到了乡先生们一致推选。
叶燮不仅站在了前任打下的良好基础上,还拥有一个实力相当可观的团队,从主编到编辑,不少都是进士。屈运隆只是秀才,主要靠他一己之力完成,书上虽然也署了其他名字,但有的只是挂名而已。“学历”这一点上,双方实力悬殊。
对手
话说回来,那位讥笑屈运隆志书“繁芜”的投诉人,究竟是谁?没有明确记载。斗胆猜测一下,有可能是他的竞争对手叶燮。
叶主编何许人?就年龄而言,他在屈运隆面前只是“小叶”,但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上,却是结结实实高了一截。他不仅在文坛上正当红,还有进士的功名在身。康熙九年(1670年),43岁的叶燮考中了进士,虽然仕途上没有位极人臣,但文坛地位还是响当当的。他是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所著《原诗》是继《文心雕龙》之后,中国文艺理论史上又一重磅力作。
才高,性格也“高”。他高傲冷峻,不可一世,稍微有一点不合意的地方,就当面斥责,毫无顾忌。这样的性格,当个“打工人”很容易混不下去。
考中进士5年后,叶燮被任命为宝应知县。时年48岁的老叶,还是一副刚直的“老男孩”个性。因为违逆了巡抚慕天颜,很快被弹劾下岗了。
叶燮原本就是吴江人,晚年住在吴县横山,自己造了个小园子,起名“独立苍茫处”。
争锋
性格迥异的两位主编,接踵而生的两部《康熙吴江县志》,收录标准针锋相对。
诗人叶燮才华横溢、个性鲜明,当起主编眼光更高。“雅驯”(即文辞优美,典雅不俗)是他力求的收录去取标准,也是记述基本原则。
旧志往往喜欢罗列“吴江八景”,有点像现在自媒体喜欢盘点的“八大最佳打卡地”。甚至震泽、平望、同里、黎川这些村镇,也都有自己的“八景”。当时的人对景赋诗,发“朋友圈”,也被收入志书中。
对于以上内容,叶主编深恶痛绝。天地布列的这些风景,非得是“八景”,就不能是“七景”“九景”吗?都是浅薄迂腐的村夫,想炫耀才华,附庸风雅。统统删掉!
相比之下,屈运隆的志书中草根元素、乡土气息更鲜明。“垂虹卧波、钓雪击艇、泽国之盛,全藉兹为点缀,故列景以八。”
尾声
屈主编20年煞费苦心,叶主编花了3个月,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取代了?
屈运隆耿耿于怀,想想实在是不甘心,他将志稿报送江苏巡抚,请求巡抚衙门对志稿质量进行鉴定。
经江苏巡抚汤斌审读,并未发现其书明显弊端,于是正式行文吴江县:表彰!
“阅志考据详明,事、辞兼备。且勉捐馆谷,付梓行世,其功诚不可没。”不仅对屈志的质量给予高度评价,还对屈运隆热心乡邦文献的行为给予充分肯定。
至此,吴江一县两志之争,终于告一段落,屈氏之志与叶燮之志同时并行,平分秋色。
对话
文脉君:屈运隆和叶燮的《康熙吴江县志》谁优谁劣,如何评价?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旧志整理中心主任、《江苏文库·方志编》主编张乃格:《江苏文库》第三批成果,《方志编》出版的府州县志,兼收叶燮和屈运隆的《康熙吴江县志》。
通常的评价是叶志“简核”,屈志“明备”。说得直白点,就是叶志简洁,屈志详明。从存史和方志宜详角度而言,“明备”似乎更合乎地方志的要求。
一县同时纂修两部县志,充分体现了江南士大夫阶层的地方话语权之争,同时也反映了江苏积极的方志文化生态。
文脉君:为什么要代代相承编修地方志?
张乃格:修志的根本目的是存史、资政、教化。修志的原则很多,最核心的是实事求是。
在我国历史上,通常是隔代修国史,当代修方志。史书而言记载的时间较长,空间囊括整个国家,内容相当丰富,主要任务是勾勒历史脉络。
地方志与此相反。一方面,志书的断限较短,往往二三十年编修一次。另一方面,相较整个国家而言,府、州、县毕竟空间有限。与史书的最大区别是,地方志分门别类,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等,详细记述。
地方志的编纂传统,凡前代的史事往往参照旧志。这种传统使得地方史料反复积累,犹如滚雪球,越滚越大,历史积淀越来越深厚。
一部府州县志创修之后,往往继之以续修、再续、三续,此外还有补修、重修、新修等等,薪火相传。县志汇而成府志,府志汇而成省志……汇川为海,地方文脉为中华文脉不断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