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江苏文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1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虎踞龙蟠
南京史上最牛广告语
是谁想的?
  今日虎踞路一带
  今日龙蟠路
  好书推荐
  《旧时燕:文学之都的传奇 》
  程章灿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扫码关注
  江苏文脉公众号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南京,“虎踞龙蟠”四个字大概最先跃入脑海。毋庸置疑,这应该是千百年来南京最被认可的城市广告语。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程章灿在新作《旧时燕:文学之都的传奇》中,撷取了“虎踞龙蟠”的典故解读南京。

  在2021年的伊始,我们便从“虎踞龙蟠”说开去。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王凡 摘编自《旧时燕:文学之都的传奇》

  1

  传说中,“虎踞龙蟠”这句话出自诸葛亮之口。

  话说三国时代,刘备派诸葛亮出使江东。面对冈峦起伏的秣陵形胜,诸葛亮指点江山,不禁感慨:“钟山龙蟠,石城虎踞,这里真是帝王之宅啊!”

  诸葛亮的轶事在大街小巷不胫而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雅俗共赏的谈资。

  时至今日,在南京城西的清凉山公园,有相传诸葛亮曾在此挽缰驻马的驻马坡;在附近的乌龙潭公园里,有相传当年诸葛亮曾在此饮马的遗迹;漫步清凉山附近,入眼的地名有龙蟠里、虎踞关;南京城东和城西的两条交通干道,也分别被命名为龙蟠路、虎踞路……

  这话真的是诸葛亮说的吗?

  最先记述虎踞龙蟠轶事的,可能是晋人张勃的《吴录》。

  此时,距离三国分立,已经数十年。在经学中,公羊派学者解说《春秋》,分为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张勃作《吴录》时,很多史事显然不是亲历亲见,而是得之所闻,乃至得之所传闻,比如诸葛亮的这一段轶事。

  传世的各种有关三国的历史著作,对同一件事载录异辞或者互相矛盾的,并不稀罕。

  比如,《吴录》的说法,就与《江表传》矛盾,也与《三国志》不同。按《三国志》和《江表传》的说法,诸葛亮并没有到过京口(今镇江),更没有来过建业。

  诸葛亮确实曾奉命去说服孙权,那是在柴桑,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写的就是这一次出使。

  2

  这话是刘备说的?

  刘备倒是去过京口的。建安十五年(210) 十二月,刘备的那一次远行,意在向孙权求借荆州。他有可能经过秣陵(南京),趁机仔细观察地形。

  显然,刘备与孙权谈过话。除了《江表传》,好几种史书都记载,刘备曾经建议孙权定都秣陵。不过,刘备这一番话中,并没有提到什么“龙蟠虎踞”。

  谁都知道,龙和虎,尤其是龙,是君王之象,不可以随随便便使用的。

  其实,即使诸葛亮、刘备都曾到过秣陵,似乎也犯不上用“龙蟠虎踞”之类的话来恭维东吴。

  当时,三国鼎足之势虽然还没有确立,但以曹操、孙权、刘备为首的三大势力,都有志逐鹿中原统一天下,一番智慧和实力的较量正等着他们,未知鹿死谁手。

  曹丕称帝后,孙权称藩,受吴王之封,表面上装作心悦诚服,内心里只是把这当作缓冲的战略,以退求进。况且,这个吴王有自己的正朔纪元,有自己的百官公卿,在自己的疆土内发号施令,绝非等闲藩王可比。在强劲的对手面前,蜀汉说什么“虎踞龙蟠”?只能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

  所以,诸葛亮没有实地考察过秣陵的地形,不会说这句“虎踞龙蟠”。刘备有可能到过秣陵踏勘地形,即使劝孙权迁治秣陵,原话也不会是这样。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双方都很需要社会凝聚力,需要号令一方的政治旗帜,此时吹捧对方有“虎踞龙蟠”的形胜,何苦呢?再说,孙权未迁治秣陵之前,只有金陵邑,还没有所谓石头城,“石城虎踞”句,显然落空了。

  3

  如此看来,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东吴自说自话,是又一次巧妙的政治宣传攻势。打着诸葛亮的旗号,当然最有广告效应;即使打起刘备的旗号,也显得比较客观公正,事半功倍。

  实质上,“虎踞龙蟠”就是金陵王气说的异变,也可以说是它的形象化、具体化。

  “虎踞龙蟠”的炮制者,可能是吴地士族。孙吴建国初期,百端待举,都邑迁徙未定,这段话的出笼,至少有利于朝野上下坚定建都秣陵的信心。

  东吴的首府和首都,起初一直在变。孙氏崛起于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最早的势力范围是在吴郡,后从吴郡(苏州)迁到京口(镇江)。但跟秣陵比起来,京口的地形又略逊一筹。

  秣陵城郊群山围护,东有钟山,西有清凉山,北有长江、北湖(玄武湖),南有秦淮河,中间平敞,交通方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灭吴后,曾在今天的南京城南高地修筑越城,以此为阵地,与楚国作战。这里有丰富而宽阔的江河水道,是天然的水军训练场。在赤壁大战中,孙刘联军克敌制胜的利器就是水军。

  建安十六年(211),孙权迁治秣陵,第二年,改称秣陵为建业。出于安全的考虑,东吴在建业城西秦淮河入江处筑石头城,以防备从陆地进犯的敌人,又于巢湖以南修濡(rú)须坞,以防备来自上游的军事威胁。

  择地建都,还要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权衡利弊。形势不同,利弊天平当然也会有变化。孙吴奉行的是实用主义的政策,曾多次迁都,先是迁离建业,黄初二年(221),孙权又迁都鄂,并改名武昌(今湖北鄂州市),就是为了与刘备争夺荆州。黄龙元年(229) 九月,又从武昌还都建业。前后算起来, 他在武昌待了八年,此前,他在秣陵已住了十年。这是六朝历史上最长的一次迁都。

  4

  这几十年来,南京的城市面貌大有改观。透过左思的《吴都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建康城驰道宽敞,两旁青槐依依,林荫茂密,城边绿水盈盈,城中民舍稠密,府署营屯,星罗棋布,长干一带,更是繁华,堪称东南富庶之区。顾、陆、朱、张等吴中高门大族卜居秦淮河和青溪两岸,乐不思吴,数百里外的鄂城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因此,“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这样的童谣又不胫而走。

  东吴后来的几次迁都,目的地大都在武昌,也就是在长江中游,而建业则在长江下游。武昌、建业之争,实际上是东晋以后历史上时常发生的荆(州)、扬(州)之争的萌芽。迁都意味着战略思想的迁移和转变,意味着不同的地方利益群体对东吴政治控制权的争夺。龙蟠虎踞之类的政治传说的产生,就是建业及三吴群体的政治利益的体现。

  在前后共计332年的六朝时代,除了孙权迁都武昌的八年,孙皓迁都武昌的一年,以及梁元帝迁都江陵的三年,定都金陵(先后称为建业、建邺、建康)共320年。金陵作为江南帝都的地位,没有被撼动过。石头城经过历代修筑,日益坚固。

  时光像秦淮河水一样流逝,六朝时期,南京越来越建立起帝都的自信。齐梁之世,这自信达到了顶峰。五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谢朓曾歌唱它: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这歌声沉淀下来,沉淀在秦淮河的水里,成为了金陵刻骨铭心的记忆。

  时光流转,“虎踞龙蟠”也成为了南京人心头恒久的骄傲。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