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江苏文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12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不愧是南通人
看看这些学霸加才子吧!

  南通,地处苏中,滨江临海,既有江南水乡的灵秀,又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这里,人文风流,俊采星驰,冠盖东南,自古就学霸辈出。实业家、江左才俊、清末状元张謇,明清易代之际文学家冒襄,范氏诗文世家,戏曲家李渔,说书大师柳敬亭……他们都是南通人。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即将上新,出版《江苏地方文化史·南通卷》。让我们先来看看,文学史上有哪些赫赫有名的南通人?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刘静妍 宋经纬

  张謇

  是实业家,也是江左才俊

  

  

  

  

  

  

  

  

  

  他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实业救国、发展教育、投身公益,造福乡梓。他也是江左才俊,凭借才华脱颖而出。早年间,秀才张謇,就已经是“江左才俊”五才子之首。1894年,41岁的张謇晋级为状元。

  十四五岁写家国情怀、仕途进取愿望:“耿耿丹霄路,迢迢碧树秋。”写给朋友:“龙泉有时吟宝剑,斗牛何处系灵查。”“试到淮阴问年少,带刀可有旧时雄?”去日本考察,经过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前,他沉痛落笔:“是谁亟续贵和篇,遗恨长留乙未年。第一游人须记取,春帆楼上马关前。”过颐和园,他感慨万千:“圆明灰烬尚余温,土木巍峨复此园。赤舌烧城民与劫,黄金齐阁佛何尊。新蒲细柳千门锁,石兽铜狮一代存。流水岂知兴废感,朝朝溅雪出墙根。”

  韦应物的简淡清新、白居易的朴实峻切、杜甫的沉郁顿挫、苏东坡的理趣、陆游的放逸、梅尧臣的散易……古代诗人的文风,他都兼收了一点点。

  不过,他并不在意成为屈原、李白、杜甫那样卓越的诗人。他认为,文人写好诗,是一种应具备的素养。这一点,章太炎懂他,“别成一家,旨在经世致用。”

  范氏世家

  范仲淹后人,代代诗文传家

  

  

  

  

  

  

  

  

  

  

  在南通,有一个家族,累世诗文传家,跨越明、清、民国,直至当代,文人辈出,先后诞生了文学家30余人,撰著、辑录了超过200部著述。他们这一个家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他们的先祖,要追溯到北宋名臣范仲淹。南通范氏,就是范仲淹次子忠宣公范纯仁的后裔。

  北宋天圣年间,范仲淹主持修建了从楚州盐城经泰州海陵、如皋至通州海门的捍海堰。这条海堰,被称为“范公堤”,也让当地人每每提起范仲淹都倍感亲切。时隔三四百年,范氏后人踏上这方沃土,续写了一个世家的文脉传承。明洪武三年,范仲淹10世孙范盛甫由江西抚州迁南通。

  传至清末,范家出了个才子——范伯子。他初名范铸,后更名范当世,号肯堂、伯子。他与张謇、顾延卿、朱铭盘齐名,并称“通州四才子”。范伯子的诗,反映现实、揭露时弊。他追慕苏轼、黄庭坚,在自评诗中这样写:“我与子瞻为旷荡,子瞻比我多一放。我学山谷作犹健,山谷比我多一炼。”他的姻缘,以诗为媒,传为佳话。范夫人姚蕴素,是清代桐城派古文宗师姚鼐的侄曾孙女,也是享誉文坛的女诗人,后来成为南通女子师范学校第一任校长。

  冒襄

  年少风流,才名在外

  

  

  

  

  

  

  

  

  

  

  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大概是文学作品中“翩翩佳公子”的理想原型。他和董小宛的传奇爱情故事,至今家喻户晓。他在《影梅庵忆语》中,记录自己和小宛的生活起居,追忆共度的九年时光。佳人在侧、红袖添香的九年,也是他一生牵念的九年。挚爱之人的离世,让他内心波澜翻涌,却无可奈何。他以清丽典雅的语言叙事,以浓墨重彩抒发真情实感。眷眷深情溢于言表,细腻诚挚。

  他的才情,并不止于对爱人的追忆。反之,也许正因为过人的才情,才让秦淮奇女子董小宛倾慕,在乱世之中生死相随。

  冒襄,字辟疆,号巢民,出生于诗礼簪缨之家。年少时,他就已经才名在外。十四岁,诗集《香俪园偶存》由文苑巨擘董其昌亲笔作序刊行。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成年之后,冒襄积极参与东林党人的活动,并成为复社的首批社员之一。他和桐城方以智、宜兴陈贞慧、归德侯方域交情深厚,同为复社成员,志趣相投,当时被称为“复社四公子”,也就是“明末四公子”。

  入清后,冒襄隐居不仕,著书自娱。他在自家水绘园中,招致四方名士雅集,饮酒放歌,议论时政。经历了明清易代、沧桑巨变,他的诗感时悲悯,沉郁苍凉、慷慨悲愤。

  李渔

  从仕途失败者到明星戏曲家

  

  

  

  

  

  

  

  

  

  

  “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清代反盗版第一人……一个人的一生能扮演多少种不同的角色?李渔这个男人,把自己的人生玩到了极致。

  明万历三十九年,南通如皋的一个姓李的人家生了个小男孩,他就是李渔。从小天资聪颖的他却在考场失利,仕途受阻。于是他萌发了去杭州创业的想法。顺治八年,李渔来到杭州,这座繁华都市从豪绅士大夫到一般市民都对戏剧、小说有浓厚兴趣,而他正好有这方面的专长。李渔开始从事“卖赋以糊其口”的日子。

  在杭州,李渔相继创作出《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无声戏》《十二楼》等作品,“湖上笠翁”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坛新人,但也出现了很多不法商贩,千方百计私刻翻印以牟取暴利,这可惹恼了李渔。

  在《闲情偶寄》中,李渔怒骂那些盗版者:“食其利而抹煞其名者,此即中山狼之流亚也。”后来,李渔还状告了一些无良出版商。举家从杭州搬到南京后,他建了一个名为“芥子园”的书屋,自己写书、自己刻画、自己卖书,每个出版物都带有“芥子园”的标识。

  在芥子园中,李渔也实现了人生的另一个高峰:自己搞演出。李渔的乐班子的剧目有《凰求凤》《慎鸾交》《巧团圆》《琵琶记之寻夫》等,他身兼编剧、导演、经纪人数职。康熙年间,芥子园家乐班的演出活动颇为频繁,从江浙到河北、山西等地,风靡一时。李渔终其一生都没有富贵临门,但是在文艺上的成就却名垂青史,把有限的生命“玩”出无限可能,是他留给后人最棒的人生样本。

  柳敬亭

  不高不帅却能说动人心

  

  

  

  

  

  

  

  

  

  

  

  说起柳敬亭,人们总会想起张岱写过的那篇小品文《柳敬亭说书》,用精妙的文笔写出了柳敬亭说书本领的高超之处。而实际上,这位说书人的人生,远比书中的故事更精彩。

  柳敬亭,原本姓曹,名叫曹永昌。他生于南通州余西场,因躲避仇家而流落江湖。从此,世间出现了一位叫做柳敬亭的说书人,往返于金陵、扬州、杭州说书。这个人其貌不扬,生来一副黑脸膛,满脸疙瘩,但是一说起书来却不得了,书迷亲切地叫他“柳麻子”。后来,柳敬亭因一腔爱国情做了左良玉的幕客,有过短暂的“柳将军”时代,但南明亡后,柳敬亭又重操旧业,在江苏各地说书,成为一代说书宗师。他在苏、杭、淮、扬等大城市献艺,名声显扬于达宫贵人之中,俘获了江浙一带男女老少的耳朵。

  当时,普通老百姓很难接触到书籍,因此街头的说书人很受欢迎。柳敬亭用生动的语调,仅仅凭借零星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加上自己的润色与加工,就能让听众如临其境。

  到了八十多岁,睡梦中还在说“秦叔宝见姑娘”故事,这就是说书大师柳敬亭一生的缩影。据文史专家管劲丞先生考证,柳敬亭真正发迹和扬名之地即是南通。

  (部分图片来自《江苏地方文化史·南通卷》,特别感谢本书主编钱荣贵)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