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在中国发源年代久远,样貌繁多。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陶瓷艺术一直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为了让小记者了解陶艺知识,体验指尖艺术的魅力。11月5日下午,现代快报小记者工作室邀请尚嘉艺术培训中心的老师们走进南宅实验学校,开展陶艺体验活动。小记者学习陶艺知识,观看各种陶艺的制作方法,并发挥创意,感受一件件艺术作品在手中诞生的成就感。
捏陶泥,这有什么难的?不就像捏橡皮泥吗?我就做一个花盆吧。首先,我揪出一块泥,揉圆、压紧,泥就成了一块“面饼”,这就是底座。接着呢,开始做主体。我又揪出一块泥,把它搓成长条,可这次事与愿违:要么头粗一点,要么尾粗一点,一点都不均匀。这可怎么办呢?难不成是铺在桌上的保鲜膜出了问题?我在桌子上没放保鲜膜的地方试了试,果然,明显好了很多。
我照着这个方法搓了许多长条,就像奶奶搓面条一样。这时,我环顾四周,看了看周围的同学们:他们有的捏人物,有的捏花盆,还有的竟然捏出了一辆特快列车,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
我把这些“面条”一圈一圈围在底座上,好像一条条小虫在玩游戏。不一会儿,就围好了。
最后我在花盆上做了五个把手,并给它取名“奇特花盆”。我的“杰作”问世了,成就感满满!
六(1)班 周雅偌 指导老师 蒋伟新
今天我们将跟随陶艺老师一起走进陶艺世界。上课了,通过老师的介绍,我知道了陶瓷的英文名叫china,和中国China差不多。不过一个是首字母大写,一个是小写。陶瓷的历史悠久,经过唐、宋、元、明、清五朝,但是在每个朝代陶瓷的原料、湿度、质地都不一样。
讲完陶瓷的历史后,老师就让我们自己做陶艺。老师给每位同学发了一个小泥球,而且还要用泥条成型法做一个花盆。我心想:这不就是橡皮泥嘛!小菜一碟!我胸有成竹地把泥球分两半,用一半做小圆球,再把圆球搓成一条一条的;接着把另一半压成圆饼,然后把泥条一圈圈地围在圆饼上方;最后把装饰物装上,就完成了。
看到我完成的作品,我们朱老师还笑着说可以给她养多肉用呢!
六(3)班 芦欣焱 指导老师 王文英
唐代时,我国发明了瓷,它有美丽的蓝色花纹,显得美观,素雅。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并且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史称“五大名窑”。各窑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还有元朝明朝和清朝,老师给我们一一介绍了那时的陶瓷特点。
接着老师又给我们讲了怎样制作陶艺。有捏塑成型法,拉条成型法,注入泥浆法,拉配成型法。
然后老师给我们一人发了一团陶土,让我们试着创造自己的杰作。我拿到陶土后,采用捏塑成型法,把一团泥分成了三团,先用两团泥捏成两只鸡的模样,再用第三团泥做成了鸡冠、眼睛、嘴巴、和鸡翅膀,再把它们安装在鸡的各个部位,两只有模有样、栩栩如生的鸡就完成了。
这次活动让我对陶艺不但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我玩得很开心。
四(2)班 吴雨伦 指导老师 孙文燕
老师给我们每一个人发了一块陶土,让我们用捏塑成型法或者泥条成型法做一件工艺品。拿到了陶土,我却不知道该做什么,索性把陶土揉成了一个球。突然我灵机一动,准备做一个小老鼠。
我把陶土分成三部分,三分之二做身体,剩下的做耳朵、鼻子和尾巴等。做身体时,我把老鼠嘴巴那部分捏得尖一些,然后搓了一条细细的尾巴,然而,由于尾巴太细了,容易断,我就把我把尾巴的一部分贴在了身体上。接着,我又依次做了眼睛、耳朵、胡须和鼻子。
虽然我做出来的老鼠不太好看,像头猪,但是在做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做陶艺的乐趣,学到了有关陶瓷的知识。
六(2)班 董思乐 指导老师 邵渊
陶泥看上去跟泥巴没什么两样,捏在手里软软的,凉飕飕的。跟泥巴的区别就是它不粘手。我想来想去,要捏什么好呢?就做一个雪人吧!
我首先要做一大一小的两个球,分别做雪人的身体和头。我用手慢慢揉搓,生怕小球有凹凸的地方。不一会儿两个球就诞生了!我准备再做一个平面。用自己的手掌心按压陶泥,陶泥被我无情的双手按压着,同时自己也在逐渐变平,直到变成平面。我把它放在了雪人的头上,当作帽子的一部分,又拿了一点陶泥做了一个锥形。要做好锥形必须得用手斜着揉,而且不能改变角度。不一会儿,一顶帽子就做好了。接下来又做好了手,给雪人装上。此时的雪人就好像有了生命一样。我又用一些小条细心地做出雪人的五官。尤其是鼻子我做成了一个胡萝卜的造型。再给他做几粒纽扣,戴一条围巾,一个栩栩如生的雪人就做好啦!
四(1)班 王锦城 指导老师 朱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