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一本杂志的封面有多少种可能?
“《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展大开脑洞
  吴俊勇作品
  《封面就是书的皮肤》
  展览现场的多件作品
  ▲龚新如作品《路向何方》
  活动海报
  李勇政和他的作品《等待救援的基站》

  当老牌艺术杂志遇到一群很会玩的艺术家,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昨天下午,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画刊艺术中心主办的“《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展,在南艺美术馆正式开展,展览持续到12月5日。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画刊》主编、策展人孟尧介绍,展览源于创新和尝试,展出的内容都和2019年《画刊》封面图有关。吴俊勇、何工、陈丹笛子、柯明等12位艺术家,以“媒体”为命题创作了封面作品,为观众展示了艺术与传统媒介碰擦出来的火花。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胡玉梅 卞唯伟 宋经纬 钱念秋/文

  牛华新/摄

  惊艳

  他把“画刊”刻在柔美的背影里

  走进展厅,一整面墙的涂鸦吸睛,每张照片都是一个纹身图样。最上方一张女人背影的照片,就是《画刊》2019年第1期的封面。中国美术学院老师、艺术家吴俊勇介绍,这个作品的名称是《封面就是书的皮肤》,他认为,纸质可以是媒介,手机可以是媒介,人的身体和皮肤也可以是媒介。“我将‘画刊’纹在皮肤上,又把它拍成照片,做成封面,无形中,两种媒介打破了边界,很有意思。”

  很多人好奇,这是谁的背影?“她是杭州的一名女摄影师。”吴俊勇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征集后,有20多人报名,来自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职业。最终,吴俊勇选择了这名女摄影师。他觉得,作为一本杂志的封面,要能在一堆书中脱颖而出。一个女性柔美的背影,目光自然会被吸引。而这幅作品背后,更是把意义扩展到了人和书本上,也让更多人有机会去了解这本杂志。

  有趣

  既是消息树基站又是二维码

  展区内,一张“大型二维码”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第一印象,它和生活中常见的二维码相比更有设计感,底图上有一棵醒目的松树。用手机扫一扫,才发现内有乾坤!手机上出现跳动的英文“Help Me”,这段求救信号一直闪烁,相当震撼。

  该作品的创作者李勇政介绍,作品名叫《等待救援的基站》,图上的树其实是树形发射基站。

  之所以有这样的构思,源于李勇政与纸媒的渊源。“《画刊》这本杂志曾经很有影响,以前经常读。我们那个时代学艺术的人,当时获得很多关于艺术与艺术界的信息,都是这样一些媒体单向度传播的。”李勇政认为,如今的4G、5G也似乎有着相同的力量。作品表达了人和媒介既依赖又迷茫的关系,相信会给观众一些思考。

  炫酷

  “失败”也可以这样玩

  这是一个关于“失败”的故事。

  展墙上贴着一个手机,一张长达两米多的对话聊天记录……你可以戴上耳机,听听手机里的对话;也可以站在长长的聊天记录前,细看聊天内容。

  这件作品名字叫《一次失败的封面计划》,也是《画刊》2019年4月的封面内容。不同的是,画刊的封面图是手写的聊天记录,上面还写着“一次失败的封面计划”几个大字。

  “我恐怕是和孟尧通话最多的。”《一次失败的封面计划》的作者柯明说,那次封面设计“难产”,随着时间越来越近,他和孟尧都有些着急。于是,孟尧拍板,“要不就做‘一次失败的封面计划’”。柯明就想,怎么做呢?他有个习惯,会把聊天记录存下来。于是,他把自己和孟尧的聊天记录作为素材做成封面。“设计了几个版本。有手绘的,有铅字版的……那段时间不断试错,每天干到凌晨两三点。”柯明说。

  46岁的《画刊》

  从封面再出发

  很难想象,这样一场极具先锋实验性的展览源于一本杂志的封面。

  孟尧对现代快报记者说,《画刊》杂志今年46岁了,曾是行业内的标杆,想要了解最新最全的艺术咨询,就要通过这本杂志。

  为纪念杂志创刊45周年,《画刊》在2019年推出年度艺术项目“《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力图以每年一次项目的方式携手艺术家,以媒体生产的形式联动艺术创作,对中国当代艺术现场提出某种问题,并形成整体性的艺术出版与传播序列。

  去年项目策划伊始,孟尧就将“《画刊》封面计划”定性为一次复合型、系统性的媒体实验:每年设定一个命题,以12期为一个项目周期,每期杂志邀约1位艺术家参与封面计划。“封面之外,杂志每期还刊载创作手记与艺术家访谈。这些内容构成了‘《画刊》封面计划’基本面,也成为杂志媒体生产进一步深化与扩展的前提,探索纸媒的更多可能。”

  这还没完!

  展览内容“书上见”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本次参展的12位艺术家,吴俊勇、何工、陈丹笛子、柯明、龚新如、张权、谢晓泽、姚朋、李勇政、秦晋、黄小鹏、苍鑫,都是现在最先锋的艺术力量,他们从事绘画、摄影、装置等各个细分领域,为杂志封面增添更多“玩法”。

  孟尧介绍,艺术家中有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终身教授,有四川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还有很多职业艺术家,他们的想法是很多元的。“把作者媒介表达与思考路径的丰富性,链接到展厅,为艺术家寻找更多出口。”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之后,本次封面计划纸刊与展览的内容,还会被重新编辑与梳理,以图书的形态出版。那时,由纸刊内容生产、物理空间的艺术展览、主题文献出版共同建构的项目才真正达成。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