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州三院骨科医生张亮接诊了一名摔伤骨折的聋哑人,因为特殊的情况,与病人之间的沟通成了难题,张亮用纸和笔代替言语,半个多月里,他坚持每天一笔一画与病人沟通。近日病人吴阿姨终于可以出院了,临走时她坐在轮椅上,开心地用手向医务人员比心,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医护人员的感谢。
陈婷 丁秋萍 陆文杰
寂静的世界,沟通成难题
半个月前,常州三院骨科病房接诊了一位特殊的病人。病人吴阿姨被老伴推入病房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十分痛苦。接诊的医护人员问她怎么了,她和老伴都只会一个劲儿地打手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床位医生张亮立刻意识到这是一对聋哑夫妻,普通的沟通方式对他们来说行不通。张亮马上找来纸和笔,让吴阿姨的老伴把情况写在纸上告诉大家,用简单的书写来进行交流。
通过这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张亮了解到,吴阿姨今年64岁,因为骑电动车时不慎发生车祸,当即感到左踝疼痛,拍片显示左侧双踝骨骨折。
张亮仔细查看了吴阿姨的伤势后,给她做了初步处理。并且把她的疾病诊断写在了纸上,让她知道自己伤在了哪里,伤势情况如何,要怎样进行下一步治疗等等。通过一番纸上沟通,吴阿姨放下了一直悬着的心,认真按照张亮的医嘱要求配合治疗。
每天“纸上查房”,坚持了半个月
接下来的每天早晨查房,张亮都是自带纸笔先来到吴阿姨床边,询问了解她的病情,把最新的治疗进展一步步清清楚楚写在纸上,让吴阿姨和她的老伴随时知晓治疗措施和方案。就算无法用语言交流,也一样做到让这对老夫妻没有疑问、放心治疗。
因为上午手术多,经常要到中午甚至下午才能出手术室,和吴阿姨沟通需要写字,时间比较长,所以张亮每天七点多就到吴阿姨床边进行纸上查房。这样沟通一次至少需要15分钟时间,但张亮从来没有一句抱怨和一丝不耐烦。
“病人本来就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如果还要额外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那就是我这个医生没做到位。老人需要更多关心和照顾,再加上他们的情况比较特殊,我没有理由不多照应一点。”张亮说。
字字见真情,满是细心和体贴
由于吴阿姨的情况需要手术治疗,术前谈话内容对吴阿姨和老伴来说都很重要,因为涉及手术名称、麻醉方式、术中常见问题、手术费用、术后康复锻炼等一系列问题,张亮把这些内容写满了整页纸,一条一条和他们做好解释。
“手术目的:复位内固定骨折,修补损伤韧带,早期功能锻炼。”
“手术费用由手术费+材料费+麻醉费,手术后先消炎治疗,然后可以拄双拐下地。”
“手术后第一个月左脚不要用力踩,第二个月逐渐用力,三个月后正常行走,一年后取出钢板。”
……
纸上的一字一句,是细心、是体贴,一张张纸条,架起了医患沟通的爱心桥。“虽然他们不能说话,但每次看到我们医护人员时都会露出发自内心的真挚笑容,对于我们来说,这笑容就是最好的回报!”张亮对现代快报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