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江苏文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原来,他是梅庵的主人!
  由李瑞清题字的“两江师范学堂”
  东南大学校园里的梅庵
  李瑞清
  “纪念李瑞清先生逝世一百周年书画文献展” 展览现场

  他是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者,曾任两江师范学堂的监督;他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先驱,吕凤子、胡小石、张大千等艺术大师皆出其门下;他提出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流传至今,东南大学校园内1500岁六朝松旁的梅庵是为他而建。

  他是李瑞清。

  近日,“墨韵梅香——纪念李瑞清先生逝世一百周年书画文献展”在南大仙林校区美术馆展出。该展由南京大学、南京博物院主办,南京大学博物馆、图书馆、文学院联合承办。透过展览,李瑞清这个可能并不为大众熟知的名字,鲜活立体了起来。他一生贡献卓著,主要成就集中在教育和书画艺术两大领域。而他与南京的缘分,要从1903年说起。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王凡/文 牛华新 王子扬/摄(除资料图外)

  1

  1903年,36岁的李瑞清来到南京,担任官办江南高等学堂的监督。

  1904年,周馥接任两江总督,改任李瑞清为“师范传习所”总办。外界认可李瑞清的功绩,所以1905年时任三江师范学堂督办的徐乃昌入京赴任,临行前向时任两江总督周馥推荐李瑞清代任督办。

  此时,李瑞清被清廷任命为正四品江宁提学史,又因清廷下诏自1906年起三江师范学堂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初级师范的“师范传习所”相衔接,李瑞清便由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督办而为监督。

  监督一职,是类似于校长的学堂最高负责人。

  2

  就在李瑞清来到南京的1903年,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公学三江师范学堂在南京开办。

  三江师范学堂是经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周馥等两江总督先后规划而创立的,张謇、陈三立、缪荃孙等学者、官员参与经营。

  洋务运动以来,清廷各级官署、衙门开办过很多新式学堂,但大多集中于实用、实务的范围,如水师学堂、船政学堂、同文馆等等。甲午战败之后,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洋务运动仅仅从物质生产和器物层面改造中国远远不够,民族精神层面的自我更新更为重要。1901年5月,清廷颁布兴学诏书,目的就是通过办学来开启民智,唤起民心。

  当时,刘坤一和张之洞很清楚,这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同时还有一个办学经费问题。所以折中取舍,从师范学堂入手,既可以达到百年树人的长久之效,也可以节约办学成本,为地方财力所允许。这也就催生了创办三江师范学堂的动议。

  三江师范学堂的名称由张之洞所定。所谓“三江”,除江宁府(南京)、苏州府(古称平江府)为“两江”,另外“一江”则是沿用北宋“江南西路”的旧说。江南西路即是指江西一省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宣城、徽州、池州等地,旧为南唐国的疆土,是北宋人所说的“江南”。

  1906年,三江师范学堂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周馥改“三江”为“两江”,理由是“三江即两江,两江总督兼辖江南、江西”。周馥所说的江南,包括江苏和安徽。

  李瑞清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同学录序》中说:“中国师范学堂之立,以两江为最早。”

  3

  1905年8月,李瑞清正式接管了三江师范学堂。考虑到第二年,此前张之洞与日本教习签订的三年聘期即将到期,李瑞清带着重新修订的聘约奔赴日本。既是下一步的聘任工作,也可以顺便考察日本高等师范学校的办学情况。

  赴日考察是李瑞清一生唯一一次走出过国门,对他的思想产生很大的触动,先前酝酿的诸多改革学堂的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时任两江总督端方对李瑞清十分欣赏,这更让他放开手脚,从各个方面改造两江师范学堂。

  李瑞清改革学堂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系科建制。学堂原设系科包括文学、史地、数理、农学、理化等,李瑞清参考国际经验,增设了图画手工科和音乐科,又根据当时的社会需求,将原来侧重器物之学的博物科改为农业博科,转而侧重自然科学和农业生产。新的学制要求学生必须一人兼修数科的知识和技能,不能仅仅局限在所在系科的功课。因为当时师范人才极少,学生毕业去各地中小学任教时,需要一专多能的全能型人才。

  此外,在课程设置上,李瑞清也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他将课程分为“公共科”和“分类科”两大类。“公共科”主修人伦道德、群经源流、中国文学、东语、英语、逻辑、算学、体操等等,学生可以选修3-4门。“分类科”包括理化、数学、农学、博物和图画手工科,相当于今天的专业课。

  随着办学的推进,又将图画手工推进到其他系科,成为公共科的课程,如此,学生具备了普遍的美育教育素质,两江师范学堂成为了先行者。

  1906年夏天,图画手工选科第一批生员入学,招收了李健、汪采白、吕凤子、桂绍烈等34人。图画手工科将东西方各种艺术门类涵盖在内,美术类师范教育应该开设的课程,图画手工科几乎全数具备。

  李瑞清教授的是国画课。与此同时,他也以书法家的身份影响着周边的学生,比如吕凤子、胡小石等人。为了扩大学生们的课后阅读,李瑞清还捐出自己的图书、金石收藏,在学堂创建了图书室。

  4

  李瑞清早已下定决心将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早在周馥任两江总督时期,李瑞清就在写给张謇的书信中表达过对教育的态度:“中国前途除办学外无第二条生路”。

  执掌两江师范学堂后,当时的师范生以培养人的“才能”为主,而不是以“德行”为主,但这一教育环节在两江师范学堂并不缺失。李瑞清深知,教育施行的根本保障在于为师为范的榜样作用,身教胜于言教。对师范生而言,平民化的身体力行的德行教育远远胜于读经、讲经。他一贯强调,为师者“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李瑞清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些。比如他官居四品,但不喜欢坐轿子,出入学堂全部以步当车。再比如,他手书“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学堂校训,时常到食堂中和学生们一起就餐。1907年,徐锡麟、秋瑾起义事败,有人建议李瑞清搜查两江师范学堂中倾向革命的学生,他正色拒绝。革命军攻城之时,清军欲搜杀剪辫学生,李瑞清抗颜力争,并请督军张勋给予令符,日夜护送学生出城。

  他既倡导以天下为己任的士风,又倡导科学批判的精神,主张“学以反对而日进”,鼓励“言论自由,学术独立”,希望学生成为“中国之培根、笛卡尔。”

  从1905年到1911年,在李瑞清执掌两江师范学堂的六年多时间里,两江师范学堂在中国教育师范史上留下了辉煌一页。作为第一代师范生,学生毕业后奔赴苏皖浙赣等地,在江南甚至全国的教育事业中影响颇大。

  5

  1914年,两江师范学堂更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江谦校长为纪念李瑞清,在六朝松旁,以带皮松木为梁架,建起茅屋三间,取名梅庵(注:李瑞清号梅庵,一号梅痴)。梅庵建成后,门前挂有李瑞清手书“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木匾。

  1920年,李瑞清病逝,归葬南京牛首山。

  历经了沧桑巨变,两江师范学堂时期的教育传统成为南京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奠定了东大、南师大等诸多高校发展的历史文脉。

  在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看来,李瑞清作为一代书画艺术宗师,书法成就不仅在于书艺,更在于书学。李瑞清的绘画虽传世不多,却名重当时。

  “墨韵梅香——纪念李瑞清先生逝世一百周年书画文献展”展览分为求篆于金、求分于石、纳碑入帖、金石入画、两江笔墨、梅庵弟子、梅庵遗著7个单元呈现李瑞清的书法、绘画艺术、学术风采以及李瑞清的师友、弟子的艺术与学术风采。

  南京大学以此次“纪念李瑞清先生逝世一百周年书画文献展”,缅怀以李瑞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先驱。展览将持续到12月6日。

  

  

  参考资料:梁培先《李瑞清小传》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