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6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11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烟云过眼话收藏(上)
  爱莲居藏龚贤山水册之四
  爱莲居藏董其昌书画册之三

  “东坡为王驸马晋卿作宝绘堂序,以烟云过眼喻之。然虽烟云过眼。而烟云固长郁于胸中也。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多年所聚,蔚然可观。每于明窗净几展卷自怡。退藏天地之大于咫尺之间,应接人物之盛于晷刻之内,陶熔气质,洗涤心胸,是烟云已与我相合矣。”

  这段文字,是现代鉴藏大家张伯驹先生(1898-1982年)1932年所作《丛碧书画录》序言的一部分。短短百余字,道出了书画收藏的历史逸事和他对书画的癖嗜、收藏的艰辛及收获的怡悦和快乐。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李白《上阳台帖》、杜牧《赠张好好诗》……这些稀世名迹皆经其珍藏,最终归于国家,惠于民众,这是应该载入历史的功绩,也是作为收藏家的张先生的幸事。

  烟云过眼,何其洒落豁达!然而,岁月悠悠,世事变迁,珍藏难永,这又何尝不是历代收藏家的感叹。清代收藏家顾文彬(1811-1889年)在苏州筑园建楼,贮藏法书名画,名其楼曰“过云楼”,其意亦正在此。顾氏子孙四代珍藏,延绵百余年,最终亦大多捐献给国家,这在我国收藏史上已是甚少见的了。

  伯驹先生说:“虽烟云过眼,而烟云固长郁于胸中也”,又说:“已与我相合矣”。这使我想起了陆俨少先生,他青年时在南京看了故宫收藏的古代书画展,便自谓“贫儿暴富”,可见中国书画名迹感人的力量。无论“长郁于胸”还是“暴富”,都是指的由视觉到达心灵,进入精神层面的收获。我想,这大约便是书画收藏的意义所在。

  丰子恺先生1936年有一篇“图画与人生”的讲演稿,把用于看画的眼睛与用于吃饭的嘴巴作比较,得出“嘴巴是肉体的嘴巴,眼睛是精神的嘴巴”的结语。又说,嘴巴辨别滋味,不必练习;眼睛辨别美丑,必须经过练习。所以嘴巴的味觉称“下等感觉”,眼睛的视觉称“高等感觉”。《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恐怕就在眼睛里头。丰先生在另一篇《绘画之用》的短文中作如下结论:“真的绘画是无用的,有用的不是真的绘画。无用便是大用。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便是绘画的大用。”这里,“有用”的绘画指的是实用美术。“无用”的中国绘画,才是我们收藏的对象。

  历史上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1949年)梁先生所指文化,是就大文化而言的,然压缩到小文化以至于中国画——进入现代以前的中国画,其情其状,与中国的大文化相一致。

  中国画是中国人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的,中国画自具特征,自成体系,与其他绘画差异甚大。中国画在其绵长的历史中,自体系完备始,不复有大的改变,显示着内部的高度妥当性与调和性,早已臻成熟之境。所以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是独立于东方的一株最为显赫的大树。

  中国画究竟有哪些赖以独立、异于其他绘画的特征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有两点:其一是意象。即所谓观其大意,写其大意。既是一种思维观念,又是一种方法手段。意象,处于具象和抽象之间,即“不似之似也”!石涛诗曰:“天地浑融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这便是意象的山水。齐白石说:“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黄宾虹说得更明白:“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三、唯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这里的“绝似又绝不似”,指对于物象外形之适当改造和抽象,使其可辨可识却不“绝似”。而重点用心于对象的神意、气息、韵律,即所谓的“忘形得意”“遗貌取神”。

  其二是诗、书、画、印四位一体。中国画家,往往兼为诗人,亦有诗人而兼画家的。宋代以来,中国画渐以文人画为主导,诗画几不可分了。诗境、画意相通,互为补充,互为延伸。书画同源、同法,书法的成熟早于绘画,它既是绘画的基础,又是绘画的先导。赵孟頫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中国的书法其实就是抽象的画,那么,画就是有形的书法了。文人介入印,大约在明代中期,而大成于清代中后期,如赵之谦、吴昌硕,他们的画作中,不但钤有自己治的印,而且笔墨中含有极浓的金石气。画中融进了诗、书、印的元素,不是数字可计的成分,而是自本根开始就生长在一起的。这样的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和艺术性。“与中国戏剧融有音乐、舞蹈一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潘天寿先生语)

  因为中国画具备了上述特殊性格,所以受到广泛喜爱,而真正登堂入室又必经甚高的台阶。对藏家而言,就必须具有诸多方面的学养,如子恺先生所说,用以辨别的眼睛,又必须经过长久的练习。

  随着中国画成熟发展的路程,它超逸清雅的意趣,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欣赏,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无不津津乐道,视此为风雅的标志。广收天下书画名迹,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就已开始,据说汉武帝时的“秘阁”就是为此而设。之后,魏、晋、隋、唐,一代甚似一代,唐太宗李世民时,内府书画收藏激增,太宗对王羲之书法尤爱之成癖。甚至派萧翼骗取辨才和尚所藏王氏名迹《兰亭集序》。到了宋徽宗赵佶时,皇室书画收藏已达高峰,据《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两书所录,已达七千六百三十余卷。清代内府收藏最盛于乾隆,存世历代名迹几乎被收罗无遗,所藏已达数万件,超过了宋徽宗时期。可是随着当时国势衰颓,藏品也渐散失。1860年英法联军将圆明园所藏书画洗劫一空,顾恺之名迹《女史箴图》也被劫往伦敦。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清宫,书画再遭劫难,损失更大。及至1911年清帝逊位,溥仪又将1200多件书画精品盗运出宫,陆续散失于东北。近一个世纪后,我们在北京的拍卖会上还能偶尔见到那些流落的名迹。世事沧桑,即使是皇室的书画收藏,也不能不让我们产生烟云过眼、浩渺难测之叹!

  800多年前,饱经忧患的女词人李清照,在其与丈夫赵明诚积30年心血集藏的金石书画毁于靖康兵焚之后,发出痛彻心骨的诘问:“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一部中国收藏史,证明了收藏家的际遇与宝物之聚散存亡,无不与国之兴亡息息相关。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