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让我看一下这是什么垃圾?”“师傅,投这边。”11月1日,南京正式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分了吗”也取代“吃了吗”成为南京人最新的问候语。市民在适应垃圾分类节奏,各个小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志愿者和社工们已忙得不歇火。11月5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近他们,有人这几天嗓子都说哑了,有的老党员带头来当志愿者,鼓励式指导很暖心。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江楠 白雪银 赵丹丹
“老指导员”经验足
新晋志愿者动力足
每天8小时,嗓子都说哑了
“你好,厨余垃圾倒这里,垃圾袋放这边。”“这几个要这样分,我来教你,下次你就会了。”“谢谢配合,慢走。”……每天上午7点,65岁的张春花都会准时站在栖霞区方圆绿茵小区的垃圾分类点,笑盈盈地指导居民投放垃圾。
张春花当“垃圾分类指导员”已经5年多。“没有全面实施前,一些小区已经开始进行垃圾分类,我在旁边小区做过一年多的指导员,在这里又做了三年多。”张春花说,自己很热爱这项工作,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小区全面撤桶后,还是继续留我在这。”
11月1日开始,原本每天工作3小时的张春花进入“八小时工作制”,上午7点到11点,下午5点到9点,她都在岗。“上午7点到9点半最忙,高峰期有七八个人排队扔垃圾。”刚开始几天不懂怎么分的居民比较多,张春花就挨个讲解,几天下来嗓子都说哑了。
虽然忙,张春花倒不觉得累,“我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后做过很多工作,垃圾分类指导员是做的时间最久的,主要是工作内容比较有意义。”张春花坦言,这份工作不仅充实了生活,还在无形中影响了自己。“我之前容易急躁,说话比较直,但做了指导员后,学会了恰当的沟通方式,人也变得温和有耐心,和家人的相处也更愉悦了。”张春花说,只要小区需要,这份工作她会一直做下去。
新晋志愿者动力足
现场一句“分得好”,真暖心
除了张春花这样经验丰富的“老指导员”,南京还有很多新晋志愿者,秦淮区双塘街道的郑海南就是其中一位。11月5日上午8点,64岁的郑海南正用一根夹子,翻开装得半满的厨余垃圾桶,挑出扔错的小纸片和塑料牙线,将它们丢进一旁的其他垃圾桶。
“听说社区招募垃圾分类志愿者,我就过来帮忙了。”正说着话,有居民提着一大袋垃圾走了过来。“稍等一下哦,我来看看是些什么垃圾。”郑海南一边笑着跟居民解释,一边熟练地翻拣,片刻后就将垃圾丢进对应的垃圾桶。“分得很好,谢谢你啦。”他还不忘夸一夸这名居民。
郑海南是一名老党员,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最开始很多居民不会分类,大家就把垃圾袋扔到其他垃圾桶里,他也不急,就一个个地自己解开来进行分类。次数多了,大多数人不好意思再直接把垃圾混着扔了。“垃圾分类要想真正落实到每个人,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这些志愿者还在不断学习,更何况普通居民。”郑海南笑呵呵地说,他已经做好长期做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准备。
“只要我来投放垃圾,郑师傅就会鼓励我,谢谢我,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居民小林腼腆地说,为了不辜负郑师傅的这声“谢谢”,他这几天一有空就研究垃圾分类,尽所能地准确分类。
“他们说谢谢我,我才要谢谢他们呢!”听到小林这样说,郑师傅笑得很开心。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混投垃圾是中国老百姓这么多年的习惯,肯定需要时间去适应垃圾分类。“对于很多人来说,能把垃圾从楼上拎下来扔就很不容易了。所以对于每个来投放垃圾的市民,无论分得怎么样,我都会夸。”这几天看见居民们的垃圾分得越来越好,郑海南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应,也很受鼓舞。“真的很感动,以后我也会更努力的!”
垃圾分类指引
贴到每栋楼
市民建议
垃圾分类指引
贴到每栋楼
家住玄武区的程女士给现代快报96060打来电话,表示垃圾分类启动后,她通过报纸和网络学到不少垃圾分类知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有人分有人不分,如果源头没做好,到了指导员、志愿者那儿再分,工作量很大,而且也分不干净。”她建议,南京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要张贴到每个小区的每个楼栋,让大家一目了然。尤其是一些容易分错的垃圾,比如大骨头、猫砂是其他垃圾,要给出标准答案。“有条件的话,最好是每家都能拿到一份指引,时时对照,常常复习。”程女士说,大家会慢慢适应这个节奏的。
征集
南京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来了,如何让市民更好分类,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你有什么好建议,都可以来告诉我们。
征集方式:
1.拨打现代快报96060热线;
2.关注现代快报官方微信,发送建议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