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入朝以后的第一页日记……这里的空战很多,时常有敌机从头上掠过扫机枪或丢炸弹,因之我要特别注意这些事项。”1952年11月6日,一位年仅19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小战士在他的日记本上这样写道。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首次公开一本馆藏的抗美援朝时期小战士的日记。从一张糖纸背后的姓名来看,这位小战士名叫葛仲模,如果他还健在,今年应当是87岁。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在收藏了这本日记之后,被其间的文字深深打动,希望可以找到葛仲模,“我们愿意把日记的复印件送还本人或者他的家人。”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张然/文 施向辉/摄
他热爱朝鲜的美景,用日记记录对和平的向往
暗红色的封面略显斑驳,已经磨损的边角露出灰白的底色,上面的“青年学习手册”几个金色大字依然清晰可辨。翻开日记本,有一些纸张已经散落。
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现代快报记者看到了这本尘封多年的日记。从1952年11月6日到1953年10月23日,这位小战士没有一天停止书写,近13万字记录了他在朝的每一天。从日记中,可以拼凑出他的一些基本信息,16岁参军,来到朝鲜的那一年,他19岁,从军部分配到七三师政治部干部科,主要负责誊写文件的工作。
他喜欢朝鲜的美景,“在下了雪后的山上,松树是半白半绿的,那些谷水显得更清澈,真是一幅山明水秀的图画。”但是,他是以军人的身份出现在这里。他希望,“当伟大的和平事业成功以后,可以再来欣赏美丽的朝鲜。”
心仪的姑娘牺牲在战场,他恨不能上前线
初到朝鲜,面对敌机的轰炸,他也曾感到“胆惊心寒”,但很快,这种恐惧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愤恨。
1953年4月1日,是他最悲伤的一天。“在这美丽的春天中传来了噩耗,这就是她在前沿阵地演出的时候被那可恶的子弹射中。她是为了神圣的战斗而流尽了她的鲜血,她的血染红朝鲜的土地,也染红我的脸。我心中何等恨啊!”这一天,他心仪的文工团的姑娘牺牲在了前线。
他离战火最近的一次是1953年4月23日。“今天上午十时半整,敌机二十架来轰炸我们的驻地……不幸的消息陆续传来,牺牲的、受伤的约有十余个。傍晚看到担架把烈士们抬走的时候,真是使我又悲伤又愤怒!”亲眼目睹战争的惨烈,这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恨不得冲上前线。
日记本中,最后一篇日记写于1953年10月23日。“今晚跟亲爱的青年手册日记本告别了,将启用新页了!”可见,这并不是他在朝经历的终结,只是这本日记本已经写满,相信他还会在一本新的日记本上,继续记录他的在朝生活。
日记本中夹着近百件珍贵历史资料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说,这本日记本中,还夹着近百件珍贵的历史资料,“包括停战通知原件、《代言片》、给美军的停战宣传单等历史资料。”
记者看到,停战通知上写着“坚决执行停战命令”。在通知醒目的位置,盖着红色大印,上面写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军政治部印”。吴先斌告诉记者,“值得注意的是,底下有三个小字叫‘发到连’,说明停战的时候,是要求前线必须严格执行停战命令的。一旦前线发生任何小规模冲突,都会对谈判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吴先斌说,还有一份《代言片》也很有历史价值。“里面用中、英两种文字写了16句话,必要的时候由战士指给俘虏看,便于沟通。”
除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日记本中还夹着许多他认为很有意义的东西,比如他当年吃的糖的包装纸。“他的日记通篇都没有提到姓名,没有想到恰恰在糖纸上找到了他的名字。”记者看到一张水果糖的糖纸背面写着“1953.2.10号于朝鲜吃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七十三师政治部干部科葛仲模。”
寻找葛仲模!有消息可拨打快报热线96060
吴先斌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年初从收藏家手中高价购得这本日记,正是因为日记中人物形象很真实、立体,读起来令人感动,这也让他萌生了寻找志愿军战士葛仲模的想法。据吴先斌推算,如果葛仲模还健在,应该有87岁了。
如果您有葛仲模的相关信息,可以拨打现代快报热线96060与我们取得联系,现代快报记者也将持续关注寻人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