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乃:
我们是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鸭绿江潮逐浪高,战歌嘹亮过长桥 …… ”今年93岁的史乃是江苏启东人。10月19日,现代快报记者在江苏省军区南京第十六离职干部休养所见到他时,史乃正在反复斟酌自己创作的抗美援朝诗词,他虽然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回忆起68年前亲历的血与火的岁月,他依旧记忆犹新,感慨万千。
通讯员 李弘非 吕剑锋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卢河燕
从步兵转为后勤,誓死保障粮弹运输
“我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24军1955年10月归国,当年我们部队入朝作战比较晚,1952年秋天至上甘岭一线。”史乃介绍,入朝前,24军一直驻扎上海一带,在担负警备任务的同时,进行入朝前的准备和训练。
“千条万条,运输是第一条”。出国作战条件变化了,供应线也大大延长了,粮弹供应的矛盾显现出来,志愿军临时组建了不少汽车队伍。24军是第二批入朝的部队,当时战场上的后勤补给比第一批有了改善,基本是依靠卡车供应。
史老回忆说,在“积极小打,准备上甘岭打大仗”的作战思想指导下,军部首长组织运输力量,积极为部队储备弹粮。“包括我在内的几个人从原来的步兵部队调任到军后勤部,我被任命为24军后勤部党委委员、运输处党委书记,同时是运输处政治协理员兼汽车运输大队教导员。当时我给自己的要求是:一个月内学会开车,并学会简单的汽车修理。”
不惧枪林弹雨,炮弹就在眼前划过
“有一次,美3师要进攻上甘岭,我们当时接到的命令是,要派出 55 辆大车护送粮弹到上甘岭五圣山。由于没有制空权,因此只能夜晚运输,形势非常严峻。”史乃介绍,“1953年1月3日傍晚,我自己驾驶一辆美式吉普车在前面带队,运输处处长兼大队长苏洪元驾驶一辆苏式吉普车压后。当天出发没多久,在山头有朝鲜人民不断放空哨,提醒我们有敌机来袭。”史老说,因为车多目标大,美军的照明弹连续发射后,车队就暴露了。敌机开始轮番盘旋低空扫射。史老激动地说,敌机还进行了第二轮轰炸扫射,两次一共伤亡11人。“当时有炮弹就从我的眼前靠近鼻梁的位置擦过,鼻梁处现在还有点弹片,不过当时心里一点没有害怕。”
一路上走走停停,整个车队在凌晨四五点将粮弹如数送到。当时72师师长康林、政委李怀德夸奖说: “你们是英雄,是真正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