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首届汉文化论坛在徐州圆满落幕。为期3天的时间里,150余位文史大家、文旅行业领军人物智慧碰撞的火花闪耀彭城,让徐州成为备受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这场文化盛会,将汉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发展,让彰显徐州特色的汉文化名片闪耀起来,为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打造世界级汉文化旅游目的地,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文化支撑。
李伟豪
聚焦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首届汉文化论坛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徐州市委宣传部及江苏师范大学承办,江苏省副省长马欣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等150余位文史大家、文旅行业领军人物,深刻阐释了汉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徐州历史积淀深厚、文脉绵延流长,特别是作为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和桑梓之地,文化资源丰富、文化遗存灿烂,在国内外广泛享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并构筑了江苏“南有吴韵、北有汉风”的鲜明资源禀赋和文化发展版图。
为此,徐州市委将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与旅游目的地纳入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报告、列入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大风歌城”文旅项目建设,并首次筹办汉文化文坛。
围绕论坛的举办,主办方策划组织了专题宣传片《大风起兮》、大型舞台剧《大风歌》、“醉两汉·最徐州”创意短视频大赛、汉服设计大赛及展演、《石说历史》汉画像石专题展、汉文化文创产品大赛获奖作品展等多项配套活动;还举办了“名家(作家)十人看徐州”采风创作活动,著名作家毕飞宇、丁帆等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全国知名作家行走两汉、感知徐州,书写徐州故事、传播徐州精彩等。
深刻阐释汉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很难有一个城市把一个朝代的文化和运河文化结合在一块儿,而徐州得天独厚,同时拥有这两种文化,都是先辈留给徐州的宝贵遗产。”在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看来,徐州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汉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使徐州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看点和亮点。
“文物不能没有尊严地沉睡在库房,只有面对公众,它们才能真正活起来,真正神采奕奕,光彩照人。”此次论坛上,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以《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为题,分享了他的真知灼见。在他看来,徐州的各博物馆也收藏着大量汉代文物,“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物所蕴含的汉文化特色,发掘时代精神,开发出有创意的文创产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对接。”
总的来说,论坛在关于两汉文化的当代传承及时代使命方面达成重要共识,概括起来有三点:复活文化记忆、建设精神家园、融入国家战略。
与会学者认为,传承弘扬两汉文化,不能拘于徐州一地、江苏一省,要放眼全国、走向世界。两汉文化传承发展不仅要“走进去”,更要“走出去”, 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江苏、了解徐州,进而了解和理解汉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