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南京眼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王德滋:耄耋之年,为南京“小康梦”奔忙

  编者按:

  今年是南京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也是南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从今天起,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与现代快报合作,开设“口述历史话小康”专栏,邀请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以来的15位人大代表以“口述历史”形式,讲述南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人大故事”,叙说南京市民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南京带来的巨大变迁,彰显小康建设进程中的“人大力量”“代表智慧”,进一步增强市民群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人物简介

  王德滋,1927年6月生,江苏泰兴人,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地球科学系教授、地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4年7月,南京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我就是那个时候当选市人大代表的。当时,南京大学选出了两位市人大代表,一位叫陈毅人,时任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另一个就是我。那时,我才27岁,能当选南京首届人大代表,心里还是蛮自豪的。

  我这一辈子,就当了这一届人大代表,但对我的影响是终生的。无论是后来当了南大副校长,还是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始终记得,自己曾经是南京市的一名人大代表,应当为咱南京老百姓做点事。

  我最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事,就是保护南京的地质遗迹。2003年9月,南京市委组织部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联合组织在宁中国科学院院士,到浦口、六合、栖霞、建邺几个区考察。一路上,我心痛地看到,由于受眼前利益驱使,人们肆意开山采石,南京的地质遗迹遭受严重破坏。比如,白云石矿开矿,把幕府山整整开掉了三分之一。要知道,地质遗迹可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贝”啊。一旦破坏,就不可能再生,损失不可估量!经过深入调研,2007年我联合在宁的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上书江苏省委紧急呼吁“停止开山采石,保护地质遗迹”。省委对院士们的集体建议高度重视,迅速采取果断措施,使南京宝贵的地质遗迹得以保存,为咱们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汤山及其邻区含有丰富的生物化石。1993年,曾在汤山葫芦洞内发现一男一女两枚头盖骨,分别生活于距今25万年和62万年前,这在全世界亦属罕见。2011年,我与薛禹群、陈旭两位院士去现场考察,认为“保护这一地质遗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一个地质公园”。我们最终促成国土资源部批准在汤山、方山建一个国家级的地质公园,后来还建了地质博物馆,很好地保护了这个地质遗迹。

  我从19岁离开家乡来到南京,已在南京度过了大半辈子,对南京的一草一木怀有深厚的感情。今年,我已经93岁了,很高兴看到咱们南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自豪的是,作为一个耄耋老人,曾经为保护南京的山山水水尽献绵薄之力,为“中国梦”在南京的率先实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市人大代表、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王老的感人事迹,给我最深刻的感悟就是,当代表可能一阵子,但为人民服务应当一辈子。王老虽然只当一届代表,但是九旬高龄还在为南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奔忙呼吁。也许有一天,我会离任人大代表,但我将像王老那样,始终不忘自己曾是南京人民选出的一名人大代表,始终不忘为南京的建设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通讯员 周立人 蒋洪梅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卢河燕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