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10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这对夫妻为何写这本“特别土的书”
  《聊斋汊子》
  董均伦、江源
  乐府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过去四年,我跟无数人谈起过我要出一本叫做《聊斋汊子》的奇书,朋友们的反应几乎一模一样,首先问:“这是一本讲聊斋的书吗?”然后是问“汊”字怎么读,或者直接就读成“聊斋汉子”。然后我就只好告诉他们,“汊”这个字读“cha(四声)”以及《聊斋汊子》不是聊斋。

  《聊斋汊子》是一本故事集。在蒲松龄的老家山东,在沂蒙山区一带,人们把神话传说一类的故事,都叫做“聊斋汊子”,所以说个聊斋汊子,就是讲个故事的意思。讲什么故事呢?山南海北,鬼怪仙狐,从“传麦种”到“奇异的宝花”到“画里的媳妇”,什么都有。《聊斋汊子》里面收录了一个故事《画里人家》,这个故事的开头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山有水,有江有湖,中国的地方可是宽漫,中间不知道出过多少奇事”。我第一次读到这段话的时候,被“宽漫”这个词深深打动,这个陌生的词不必解释,自然就能理解,同时又充满野性的活力。它可以拿来形容我们的国家,但读完《聊斋汊子》全书,你会发现,“宽漫”这个词,拿来形容那些神奇的民间故事,也是那么合适。

  不用说,《聊斋汊子》是一套特别土的书,从故事到语言,包括“聊斋汊子”这个题目,都是如此——但真正扎在土里的东西,才能长得壮实、长得长久。最早准备重新出版《聊斋汊子》的时候,我想把它改成“董均伦爷爷的中国故事集”之类的题目,就是怕“聊斋汊子”这个题目太土,太不可理解,也怕一本沂蒙山区采录而来的民间故事集无法引起其他地区读者的兴趣。还好我们没有这么做,“土”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这些故事,是董均伦和江源夫妇花了17年的时间,在沂蒙山深处的村庄,一步一步走出来,一个一个问出来的,它们不需要再次包装,如实呈现,就是对这些故事最大的敬意。至于说故事的地域性,“崂山道士”之类从齐鲁大地上走出来的故事,早已普及在中国人的心里,整本《聊斋志异》,怕有一半都是源自山东民间故事吧。从蒲松龄到莫言,一代一代作家从齐鲁大地吸纳民间故事的养分,真正有说服力的,是故事本身,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新版《聊斋汊子》收录了101个故事,有讲农作由来的《两个穗头的谷》,有讲地理起源的《黄河的故事》,有讲神奇宝物的《金须牙牙葫芦》,有讲动物的《找姑鸟》《狗为什么咬猫》,有讲爱情的《画里人家》,至于各种精灵神怪,那更是数不胜数,《白果仙》《梨花仙》《狐狸仙》《狐狸媳妇》《蝎子精》《鲤鱼精》《蛇娘娘》……打开了《聊斋汊子》,简直就是打开了中国故事的宝库,而故事本身,又是另一个宝库,里面什么都有。董均伦在谈到《聊斋汊子》和民间故事的时候,借了一句关于张果老的谚语,说“问了多少人,不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眼前的路连着过去的路,朝前走时别忘了朝后看,《聊斋汊子》里的故事,就是我们回望来路的时候,忍不住要一再赞叹的风景。那浓浓的泥土气息,更是我们这个农作文明的来处。

  前些日子,我把这套书送给贾放先生,她是故事形态学巨擘普罗普的中国译者,对故事的“土气”赞不绝口,“不要以为民间故事只有土气,其实这是最有国际性的一个领域,一个故事讲出来,不管哪个国家的人,立刻都能理解,因为每个民族,都有类似的故事”,确实如此,《聊斋汊子》里面的故事,先后在日本和德国被翻译出版,就是因为,故事是一场相遇。

  中国人有采风的传统,从诗经到乐府,倾听的都是大地上的故事和歌谣,在这个意义上,董均伦和江源夫妇,称得上是这片土地上最后的采风者。不是说再没有了在路上行走听故事的人,但万里之行,只为故事,这种人生选择,已经不易,至于那些住着老人、藏着故事、道路不通的村庄,在时代的变迁之中,还剩下多少讲故事的老人呢?还好,人们一代一代来了又去,而故事总是在。

  涂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