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10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返回首页
厚植节俭美德

  □朱步楼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著称于世,历代先贤和炎黄子孙在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同时,也从历史变迁、世事兴衰中,深刻地认识到,勤俭节约是安邦定国的定海神针、持家立业的传家之宝。

  无论是物资匮乏的年代,还是生活优渥的时光,节俭都是永不过时的美德。它不仅传承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作为一种修养和品质,影响着每个人的人生格局。但是,环顾我们身边,从日常餐饮到社会生活各领域,浪费现象仍然触目惊心:

  一些人喜欢讲排场、爱攀比、好面子,无论是公务接待、红白喜事、亲友聚餐,总感觉“光盘”显得“寒酸”,“剩宴”才是“盛宴”,于是各种宴会,餐食订得多、吃得少,没吃完不打包、吃不了都倒掉,大量食物被扔进了垃圾桶。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我国粮食总产量的6%。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有些人未富先奢,他们积蓄有限,却热衷于昂贵的奢侈品,超前消费甚至举债消费,使他们成为“月光族”,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奢侈品最大的销售国和消费国;

  还有的人被光怪陆离的网络消费宣传所刺激、吸引,陷入了网购“剁手”的浪费之中,冲动型、透支型消费,买了许多还没拆封就已忘之脑后的东西,囤了不少可买可不买的物品;

  至于在日常生活中,不合口味的饭菜就倒掉、看不顺眼的衣物就扔掉,“长明灯”“长流水”等浪费现象更是不胜枚举。

  社会上出现的这些浪费行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在于社会价值观的偏离。“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铺张浪费、奢靡挥霍,糟蹋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会扭曲我们的价值取向,侵蚀民族的精神大厦。因此,厚植节俭美德,大兴勤俭节约之风,已成为当今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

  节俭,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远见和智慧,是对他人劳动和劳动成果的尊重,对自己和子孙后代的负责,也是对自然生态的敬畏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身体力行。

  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个人的节俭德行,需要长期教育和培养,整个社会的节俭风气也需要精心培育和引导。

  厚植节俭美德,要注重家风传承。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潜移默化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塑造着人们的品格。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将勤俭节约融入家风,培养节俭生活习惯,不仅是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让孩子在其中涵养“克勤与邦、克俭于家”的道德品质。当家长一次次把掉在桌上的饭粒捡放进碗里时,孩子的心灵会慢慢升起对食物的敬畏,知道了节约粮食的重要。通过“大手”拉“小手”,言传身教带动孩子和全体家庭成员树立节约为荣、浪费可耻的家庭观念,把节俭美德刻在家门家风上、代代相传,无论对个人成长还是对良好社会风尚形成都大有裨益。

  厚植节俭美德,要注重实践养成。节俭美德不是空洞的说教,重在实践的养成。只有把勤俭节约落实到生产建设各领域、社会生活各方面,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才能让“戒奢以俭”的价值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各行各业、各个群体都要把勤俭节约的精神融入到各自的工作中,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融入到平时行为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落实“光盘行动”到节水节电节气,从“当用则万金不惜,不当用则一文不费”的理性消费到“能走不骑、能骑不坐、能坐不开”的绿色出行,并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厚植节俭美德,要注重营造环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需要多管齐下、常抓不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克勤克俭”的先进典型,形成强烈的舆论氛围;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勤俭办一切事业,为全社会作出表率;要坚持德法共治,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治理餐饮浪费和各种奢靡之风,建立健全鼓励节约、整治浪费的长效机制,消除未富先奢、炫富竞奢的土壤。

  今天我们强调要厚植节俭美德,并不是要人们抑制消费,要反对人们讲究生活质量、追求生活的舒适和新潮,更不是要人们去吃糠咽菜,回到过去的苦日子,而是要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确立科学理性的消费方式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不奢侈,不浪费。只要我们厚植节约美德,始终如一地崇俭抑奢,就会迎来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