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无锡市新吴区教育局组织召开的小学内涵发展现场观摩会走进无锡市后宅中心小学,对该校的学校文化建设、课程特色、课堂改革等进行考察、评估。该校以“养正文化”体系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在新吴区乃至无锡市中小学中独具特色,给嘉宾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据了解,成立于1908年的后宅中心小学初名“养正学堂”,以“养正”为校训,延续至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该校对“养正”的内涵界定为:“养浩然正气,育品正学生”,建构了以“养正”校训为核心的“养正文化”体系,并开展了“养正课程”建设研究,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养正课程群”。
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后宅中心小学近年来开展了“三园两廊一室”环境文化建设,打造了“养正园”“传统园”“科技园”主题文化。
行走在“养正园”里,老校长、国学大师钱穆塑像居中而立,“将军诗人”朱增泉手书的“养正石”、大型浮雕“养浩然正气”、“养正少年”雕塑、“百年养正文化墙”……展示着学校“养正文化”的内涵。“文化园”以国学经典诵读、刻纸文化、吴文化为主,展现地域文化和校本课程的结合,展示了“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和社团文化的成效。“科技园”重点呈现作为“科技教育示范校”的品牌项目,展示了学校科技教育特色发展的历程。
“两廊文化”“教室文化”和谐并存。连廊介绍传统文化,呈现“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两翼齐飞”特色发展策略;走廊则以“养正少年”“养正教师”风采展示为主,辅以阅读、信息、艺术、体育等特色文化布置。而以养正气、品书香、赏佳作为主的“教室文化”,契合学校每月主题,由学生定期布置,开展评比。
课程文化是学校的主体文化,“课程文化不只表现为课程意识、课程思想等内隐的意识形态,还表现为课程制度、课程政策等外显的制度形态”,基于以上认识,学校致力于“养正课程”的整体建构和实践,挖掘课程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据介绍,该校“养正课程”建构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优化教学内容,把适合区域文化、时代特征、学生特点的内容组合进去。二是“地方课程特色化”,开发了传统文化“刻纸”、机器人、英语口语等课程,列入课表进行常态化教学,推进特色课程的实施。三是“校本课程走班化”,设立有关传统文化、科技、视听艺术、国际理解、人文历史等10类60多个学生社团,在全校学生中开展走班教学。
该校“养正课程”建构还实施“融合课程主题化”,围绕“季主旨、月主题”活动类融合课程开展研究和实践,比如一月“添岁之乐”、三月“春天寻美”、六月“逐梦之行”、七月“山川之行”、十月“文艺之星”、十一月“科技之行”、二月“腊梅之香”,整合成“春之歌”“夏之炽”“秋之韵”“冬之恋”等“四季养正课程”。
“我校课程文化建设关注学生的多元学习和多元发展,逐渐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养正课程群’,真正促进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该校校长周永强说。
唐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