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江都区吴桥镇,一片占地约3000亩的水稻田,再过20多天就迎来新一轮丰收季,预计亩产1400斤。在扬州,这样的稻田还有很多。从四处奔走销米,到大米远销上海、浙江、海南等地,在全国农业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葛忠奎的带领下,农户们解决了粮食加工存储和销售难题,实现了从“家中有粮,心里发慌”到“仓中有粮,心里不慌”的转变。
9月22日至24日,全国新农民新业态创业创新大会将在南京市溧水农业高新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位“新农人”将前来展示交流。近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现代快报,特别推出专题报道“金秋迎丰收,点赞新农人”,讲述农业双创故事,分享金秋丰收的喜悦,助力梦圆乡村振兴。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陆雨潇/文 牛华新/摄
建材商转行,和农业结缘
葛忠奎和农业结缘于2010年。那时他34岁,毅然从建材行业转行,成立扬州市中月米业有限公司,从事粮食收购、大米加工销售等业务。在江都,葛忠奎将附近农户种植的水稻收购过来,统一进行烘干、仓储和加工,然后把这些优质大米销往上海、浙江、海南等地。
“刚开始,农户们听说我愿意出比市场价高0.1元/斤的价格收购,都觉得我疯了。”葛忠奎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的信心来自加工技术过硬,同样的稻米加工出来,他能做到更好的口感,不怕卖不出好价格。
刚开始,农户不信任他,第一年签的1.2万亩种植订单,最终只收上来7000亩。“大家都打赌这家企业撑不了三年,我不信邪,查资料摸索、和农民交流、向专家请教、去外地学习、参加培训会……逐步摸索后渐渐找到了门道。”从最初的签约农户不足10户,到现在的近80户,跟葛忠奎签合同的种植大户也越来越多。
2017年,为实现自己创业之初“培养出一批农民老板”的愿望,葛忠奎在江都区吴桥镇创办了三五斗优质食味稻生产联合体。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标准化”的经营模式运作,为种粮大户提供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烘干、仓储、加工、销售等服务。农户加入联合体,既降低了水稻的生产成本,又提高了亩均产量。
加入“联合体”不再愁销路
王佳在江都区有近1000亩稻田,自从加入三五斗优质食味稻联合体,就没愁过销路。“加入联合体前,我都是自己种田自己卖,天气不好的时候,那真是‘仓里有粮,心里发慌’。”据王佳介绍,那时候最怕的就是收获季遇上阴雨,稻子来不及烘干晾晒就会发霉,直接影响价格。“那时候半年种地、半年在外面东奔西走地找买家都是常事。”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加入联合体后,平均一亩地能增收两三百,这样算下来,一年多赚两三万元完全没问题。“葛老板帮我们把售粮变了现,他还跟我们保证,如果自己卖不掉,他帮我们兜底销售。”
江都区永康家庭农场农场主胡永康有1000亩稻田,跟着葛忠奎种粮的这几年,他切实地感受到口袋里的钱变多了。提到葛忠奎,他用了四个字来形容——“又爱又怕”。胡永康告诉记者,按照订单把粮卖给葛忠奎后,生产成本降低了,销售价格高了,他的小日子也越过越好。“之前每亩地只有100多块的收入,加入联合体后,每亩地能增收400块左右。很感谢葛总对我们的帮助!”
不过,葛忠奎对加入联合体的农户秉持着严格的把关标准。他为农户们提供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产品,农户必须按照指定品种使用。胡永康说:“之前我对生产指标不了解,有时候会出现农药超标现象,这在葛总这里是不可能过关的,所以我也很怕他。”
想让种粮成为赚钱的行业
对于大米品质的好坏,葛忠奎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好的大米,70%由品种决定,10%在于收割的过程,15%在于烘干,剩下的5%由仓储决定。“之前有些农户没有科学的烘干方法,把应该40℃左右的低温慢烘变成75℃高温烘干,这促使我下定决心摸索生产模式。”
现在,葛忠奎正逐步向“让种粮成为赚钱的行业”这个目标迈进。下一步,他打算延伸拓展大米生产产业链,增加大米生产的附加值。“未来我还想生产米糕、大米面膜等深加工产品,让周边的老人和闲赋村民一起加入生产,带领他们共同致富。”
扬州市江都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周蕾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为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对于像葛忠奎这样的农业创业创新带头人,农业部门给予了信贷支持、技术服务等全方位政策保障和服务。据悉,江都区农业创业创新带头人累计已达480余人,农村创业创新人员达3050人,累计带动3.5万户农户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