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8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返回首页
说君子(39)

 (2)恭敬之敬与君子之道。作为礼的本质及其精神的“敬”有肃敬、恭敬和慎敬具体的规定,但一般来说,被人想到的首先应该是它的“恭敬”之义。《论语》明确指出:“恭近于礼,无耻辱也”(《论语-学而》),对人对事态度恭敬是接近符合礼的,如此就可以远离耻辱。更因为亚圣孟子是直接将“恭敬之心”作为“礼”的开端来论述的。孟子说:“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礼也”(《孟子-告子上》),恭敬之心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恭敬之心是礼这一道德产生的根源和开端。孟子有时也将“恭敬之心”另说成“辞让之心”。这也表明,辞让、谦让、退让、卑让是恭敬之德的具体表现形式。孟子说:“无辞让之心,非人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没有辞让之心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辞让之心是礼德的根源和开端。

  在儒家那里,君子所具备的恭敬之德首先表现在对“礼”本身的态度上以及自觉受“礼”而约束的行为中。荀子说:“故君子之于礼,敬而安之”(《荀子-君道》),荀子在这里强调君子对于礼要持有恭敬的态度并实际去遵循它。孔子认为,如能恭敬地接受“礼”的约束,那么人们的行为就会有规范,也就能不背离道了。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夫”(《论语-雍也》),意思是说,君子通过广博地学习文献典籍,并以礼约束自己,这样也可以不违背大道了。孔子最看不下去的事情之一就是“为礼不敬”。“为礼不敬……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恭敬地接受礼的约束,已然成为君子的风范。这也可能是《论语》为什么三次提到同样主张的原因所在吧。

  对于人和事都要恭敬乃是君子之德也。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认为只要君子做事认真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于礼,全天下的人都是兄弟,所以君子没必要忧愁没有兄弟的。对事以敬、对人以恭是君子处人处事的原则。

  做到了对人对事的恭敬,那一定会远离一切傲慢、怠慢、轻慢以及不谦逊、不重视的行为。处人处事如何把握好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这也是对君子提出的要求。当然这里包括对恭敬而不失度提出的要求。关于这个问题论述最为完备的当推荀子。他说:“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荀子-不苟》)。君子应该做到具有以下品德,宽容而不侮慢,方正而不伤害人,辩理而不争胜,明察而不偏激,独立正直而不盛气凌人,坚强而不凶暴,宽柔和顺而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且从容不迫。做到这些就可以叫做最有文德。诗经的“温和恭敬待人,正是道德的基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人对事的恭敬具体表现在处人处事中的退让和不争。孔子十分明确地将“不争”规定为君子的品格。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如果有争一定是在射礼上吧!但他们首先相互行礼,然后登堂进行比赛,赛毕下堂共同饮酒。这样的争才是君子之争。孔子又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是说君子持重而不与人相争,合群而不结党。君子为什么与事与人都不争呢?实际上这里还有一个更根本的修养作为支撑的,那就是卑己而尊人。孔子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礼记-坊记》),意思是说,君子尊重别人而贬抑自己,先人而后己,这样人们就会养成谦让的风气。

  虽然恭敬别人是美善的德性,是君子所为,但也还存在一个区分不同对象的问题。简单地说,敬人是有道的。荀子说:“敬人有道:贤者则贵而敬之,不肖者则畏而敬之;贤者则亲而敬之,不肖者则疏而敬之。其敬一也,其情二也”(《荀子-臣道》)。恭敬别人有一定的原则:对贤人就用崇敬的心情来尊敬他,对不贤的人就用畏惧的心情来尊敬他;对贤人就用亲近的方式尊敬他,对不贤的人就用疏远的方式尊敬他。当然,我们更希望有更多的发自内心地尊敬别人,而不是基于畏惧等功利的考量而对别人尊敬。与此相关,君子重视恭敬的实质而不是虚伪外在的形式。“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孟子-尽心上》),此之谓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