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8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埃利亚斯·卡内蒂:思想的夜枭
  《迷惘》
  《群众与权力》
  《获救之舌》

  □邱华栋

  1

  埃利亚斯·卡内蒂是一位英国籍的德语作家,他以花样翻新的文体、世界性的眼光、对时代的深邃透视和作品中怪异的语调,在20世纪的文学史中显得卓尔不群。

  1905年,埃利亚斯·卡内蒂出生于保加利亚的鲁斯丘克,他的父母是祖籍西班牙的犹太人。6岁的时候,他跟随父母迁居到英国,翌年他的父亲就去世了。1913年,母亲带着他来到了奥地利的维也纳,此时,奥地利人正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狂热中,对犹太人并不友好。孤儿寡母不得不再次迁徙到苏黎世,1921年又来到了德国的法兰克福。颠沛流离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埃利亚斯·卡内蒂的内心里留下了无法磨灭的阴影,而见多识广、饱览世相,又使他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些在他后来的作品中都有深刻的表述。

  1924年,他在维也纳的大学学习化学,5年后获得了化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在读化学专业期间,他就非常喜欢文学,并且开始尝试着写作。毕业之后,他在柏林的一家出版社从事翻译工作。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纳粹政权吞并,作为犹太人的他感到形势不妙,就逃到了英国,后来在英国长期居住。他此前曾经在保加利亚、英国、奥地利、瑞士和德国四处迁徙,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欧洲人”。

  要是仅仅从小说的成就来看埃利亚斯·卡内蒂,那可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了。他一生只写过一部小说:长篇小说《迷惘》。凭借这部小说,埃利亚斯·卡内蒂足以傲立于20世纪的小说史。小说《迷惘》在1935年出版,当时并没有引起评论界的丝毫注意,一直到1963年这本书不断被再版之后,评论家们才把《迷惘》列入值得重视的作品行列中。

  由于一生的颠沛流离,他的作品中总是弥漫着一种深沉的忧郁,这种忧郁又在批判和内省中得到了升华,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情绪。他对社会大众的批判也很深入,他可以把文学和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结合起来,让文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相互纠缠,创造出一些生动、独特和复杂的文本,也显示了他作为思想者的内心的矛盾和丰富性。

  2

  《迷惘》的主人公是一个汉学家。1935年,埃利亚斯·卡内蒂出版了他唯一的长篇小说《迷惘》,出版之后,获得了德语大作家布洛赫的好评,但是在大众中影响甚微。一直到埃利亚斯·卡内蒂获得了198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才使《迷惘》真正成为20世纪的小说名作,影响力不断扩大。《迷惘》翻译成中文有40万字左右,小说的叙述密度很大,但是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不多,作者只是在两个关键人物上着墨甚多。小说的主人公彼得·基恩学识渊博,同时,他还是一个藏书家,收藏有两万五千册图书。彼得·基恩就喜欢进入他所拥有的这些书籍所构成的精神世界里,他厌恶道德堕落的现实世界,也主动断绝了和社会其他人员的来往,想完全躲避到精神世界和对东方古代文化的研究中,过一种纯粹精神探求的生活。于是,他用力研究孔子、孟子等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渐渐地疏离了现代社会,成了一个没有什么处世经验的书呆子。

  这个时候,小说中另外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她就是他的管家苔莱泽。女管家苔莱泽刚好和他相反,她极端世俗和现实,她贪婪自私、喜欢金钱,控制欲非常强,汉学家傻乎乎地和她结婚了,这下算是掉到陷阱里了。最后,在两个人的较量中,汉学家彼得·基恩逐渐地受制于被他聘用的女管家苔莱泽,被女管家反客为主,鸠占鹊巢了——到后来,他的所有财产都被这个女管家所霸占,他也被赶出了家门。这里面的讽刺实在是尖刻和彻底——汉学家所具有的渊博的知识在一个小市民女管家的贪婪和无耻面前似乎完全无力,可怜的彼得·基恩流落到了街头,不得不直接面对现实社会。离开了他的书籍,他感到寸步难行,毫无经验的他接着又被一个侏儒所欺骗,手头仅剩的一点钱也被侏儒骗走了。到最后,书呆子彼得·基恩落到了一个凶狠、野蛮的看门人普法夫的手里,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进一步地被摧残,汉学家仿佛坠入了人生的深渊和苦井中一样。这个时候,转机来了,彼得·基恩的弟弟回来了,他看到这个情景大为吃惊,立即出手帮助哥哥,很快将侵害彼得·基恩的几个同样带有疯狂性格的家伙全部给收拾了,夺回了哥哥彼得·基恩所失去的一切。而经历了这一番磨难的彼得·基恩却陷入深深的沮丧中。他感到,外面的现实世界竟然如此疯狂和可怕,一种迷惘和恐惧感牢牢地抓住了他。在小说的结尾,在幻觉中,彼得·基恩放火将自己的藏书点着了,然后坐在火堆里,和他的那些人类圣贤的遗言构成的书本的世界同归于尽。

  埃利亚斯·卡内蒂用他饱蘸痛苦和郁闷的笔,塑造出一个带有时代特征的人物来。埃利亚斯·卡内蒂在这部小说中塑造出一些独特的“极端的个体”,这是《迷惘》的第一个贡献。从小说的叙述艺术来看,《迷惘》的故事情节紧凑生动,写法上十分细腻细密。埃利亚斯·卡内蒂已经能很熟练地使用潜意识、梦境和内心独白的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精神状态。正是由于这些手法的运用,使这部小说在现代主义小说史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它可以说是一部真正的现代主义小说。

  为什么后来《迷惘》被更多的人所喜欢、认同和推崇?很简单,当1930年代德国人民被希特勒的法西斯思想所蛊惑,当古老而伟大的欧洲文明几乎被纳粹所毁灭,当“二战”结束后造成了两个世界的分裂局面长期僵持……当20世纪发生了太多人类的愚蠢行为之后,人们发现,《迷惘》所触及的主题,就显得非常重要,就有一种先见之明了。埃利亚斯·卡内蒂就像一只警觉的夜枭那样,早就对20世纪欧洲乃至人类的种种可怕遭遇做了一个预言。

  3

  埃利亚斯·卡内蒂几乎是一个全才,在他写下的20多部作品中,内容千差万别,在文体上也从不重复,涉及了小说、剧本、记事、格言、回忆录、游记、杂文、日记、评论和社会学专著等10种文体。进行跨越文体的写作,我想,如果没有非常丰厚的知识储备、卓越的创造才能和天赋以及人生经验,这种跨越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在埃利亚斯·卡内蒂那里则成了轻松就完成的一桩小事。

  我很喜欢他的一册薄薄的随笔集《耳证人》。这本书出版于1974年,描绘了50个怪人,是一本文笔奇特、风格怪异的随笔集。似乎埃利亚斯·卡内蒂喜欢强调听觉,而怀疑视觉。在这本篇幅不大的书中,他分析了50种具有怪癖和特殊个性的人。埃利亚斯·卡内蒂以敏锐的观察和独特的总结,以带有思想痕迹的文学化描述,来呈现出现代人内心扭曲的状态,用幽默的笔调,刻画出现代人的侧面和性格肖像画,带有寓言色彩。阅读这本小书,肯定会让你在笑声中领会作者对人性阴暗面的讽刺和挖苦、批判和展示、冷嘲和热讽,然后你在捧腹大笑中又陷入了沉思。

  埃利亚斯·卡内蒂的早期创作中还写有几个剧本:《婚礼》(1932)、《虚荣的戏剧》(1934)、《死期已定》(1956)等等。这几个剧本都带有浓厚的荒诞色彩,比如《婚礼》中,本来是喜庆气氛的婚礼最后演变成了关于死人的舞蹈;《死期已定》描绘了一个没有名字的国家里,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在他们的脖子上都挂着一个盒子,里面就是他的死期,但当一个勇敢的人终于打开了自己的盒子后,却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于是大家反而无所适从,

  陷入一片惊慌和混乱中。这显然是受到了“荒诞派戏剧”的影响。他的戏剧作品中,人物完全是符号化的,情节也不连贯,通过一些荒诞不经的场景和不知所云的对话,来揭示时代病变和疯狂的主题。

  埃利亚斯·卡内蒂在1960年出版了专著《群众与权力》,这是一本类似政治哲学随笔或社会文化学的著作,但很难明确归类。从书名就可以判断出,这一次他是拿“群众”开刀了,他对权力和群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精确的研究。可以说,这部著作还是对权力进行研究的最重要著作之一。

  此外,埃利亚斯·卡内蒂还出版了记事体文集三部,分别是:《记录:1942-1948》《全部浪费的敬仰:记录1949-1960》《人的领域:记录1942-1972》,这三卷作品,带有他的私人日记特征和记事杂文特征,还有些格言的风格,在文体上最难归类。

  4

  埃利亚斯·卡内蒂的三卷自传《获救之舌》(1977)、《耳中火炬》(1980)和《眼睛游戏》(1985)是他晚年的代表作,这是一组独特的自传,是他描绘自己和时代的关系的全景式图画,也是他个人创作生涯中的又一个高峰。这三本自传,是他对自己的文学和思想世界的最为详细、隐秘和对应的注解,读这三本自传,我们可以由此迅速进入到他那个迷宫般的思想与形象叠加的世界里。埃利亚斯·卡内蒂的思想很复杂,作品的语感大都显得古怪,你要是看他的照片,你一定会看到一张思想家的脸:他的脸在头发的掩饰下呈现出病态时代的夜枭一样冷静的观察表情。

  除了这三卷自传,埃利亚斯·卡内蒂在晚年还写有时事评论集《劈裂的未来》、杂文集《言辞的良心》和文学评论集《诗人的职业》等著作,以他一贯的犀利风格,表达出他对时代的体察和对文学存在理由的辩白。

  他长于批判,长于发现世界的阴暗面和人性的丑恶,正是这些东西将人类的20世纪笼罩在由战争、集权、资本、金钱构成的阴云之下。埃利亚斯·卡内蒂努力地将自己的思想以形象的方式说出,将他对时代和人类的观察融会贯通,自由地在各个文体之间来回穿梭,并赋予哲学概念以幽默的外衣,不断带给我们思想和文学之美交汇的享受。

  在埃利亚斯·卡内蒂的启发下,我们这个迷惘的世界将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邱华栋

  

  1969年生于新疆昌吉市,18岁出版第一部小说集,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出版长篇小说《夜晚的诺言》《白昼的喘息》《正午的供词》《中国屏风》等九部;发表有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随笔、评论500余万字。

  埃利亚斯·卡内蒂1905-1994

  英籍犹太人作家、评论家、社会学家和剧作家。1905年7月25日生于保加利亚的鲁斯丘克,后移居奥地利维也纳。1935年开始写作。1938年前往法国巴黎,次年移民伦敦并定居取得英国国籍。1994年8月14日,在瑞士苏黎世逝世。主要以德语写作,其主要作品有《迷惘》等,于198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