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辛很健谈。他说话不带什么口音,偶尔会蹦出一两个贵州腔调的词语。那是十年知青岁月留下的印记。
出生于1949年的叶辛,经常用“共和国的同龄人”来形容与他一起经历过“上山下乡”的那一代人,这也是他从《孽债》一直写到《魂殇》的使命感所在。
“这七十年我都经历了。我觉得写好这一代人的人生经历,折射出来的也就是共和国的发展历史。”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张垚仟/文 徐洋/摄
1
叶辛新作《魂殇》中的主人公,大多数也曾经历过知青岁月,只不过,他们同时也拥有了其他更为重要的身份与头衔——知名画家、书法家、作家、教授。之所以将笔墨放在这一代知识分子身上,源于叶辛对于当下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关注。
在作家叶辛看来,文学艺术所要表达和体现的是人物的精神世界,但现在一些文学作品要么在抨击社会,要么在追赶时尚潮流,对于当代人精神面貌刻画得太少,尤其忽视了知识分子这一群体,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
“我回到上海以后,在上海市文联、上海作协以及文化界工作了很多年。书法界、美术界的展览搞得风生水起,文学界的作品一部又一部,影视界的作品也是一部接一部。但实际上这些当代艺术家的生活本身是什么样的?这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衣食无忧之后,他们的灵魂也在追求当中挣扎,也在新的更高的平台上,思索如何活得更有价值。”
小说中,程步涛是国内著名画家,他在创作中猝死身亡,大法医诸葛铮认为程步涛是自杀,引起一片哗然。这桩猝死案件同样引起了省内著名作家童庆的关注和兴趣,童庆深入程步涛居住的豪华别墅区,试图找到程步涛的死因。但随着追查的深入,在童庆面前徐徐展开了一幅幅当代社会的图景:出轨的模范夫妻,因贿赂而逃往他国的商人,独自居住在别墅区的情妇……叶辛真实地描绘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不为人提及的场景,同时通过对当下以及过去的对比描写,变现了一代知识分子不同的精神转变的过程。
直到小说最后,叶辛也没有解开程步涛之死的谜团。对此,叶辛表示,之所以这样收尾,是因为生活正是如此——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是没有答案的。“我随便举个例子,这个例子太普遍了。某个贪官他们家的地下室里有大量现金,有的甚至还把板箱摞在一起,照片拍出来。最后宣判了之后,你说他交代清楚了没有?有时候有些事情就是没有结局的。”
2
写作四十余年,叶辛著作等身,笔下的主人公在变,没有变的,是他现实主义的写作立场。
“通过我的小说,你看得出各个历史时期,我们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我们中国人怎么活着。当然一些小说不仅仅只是想表现出中国人怎么活着。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也照样写到,有人觉得有点忌讳,但没有一个人说‘你写错了’。”
1983年,根据叶辛同名小说《蹉跎岁月》改编的电视剧播出,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叶辛回忆,那时候,剧组收到的来信就占了办公室的半边角落。2019年9月23日,该小说还入选了“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992年,《孽债》第一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刚刚经历过改革开放,大家都忙着下海赚钱,读长篇小说的越来越少。第一版第一次,《孽债》只印了两万册。”在这一版的后记里,叶辛写到,这部小说有一天能够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话,它会是好看的。
1995年1月9日,电视剧《孽债》播出。全国大大小小的报纸刊登了关于《孽债》的评论共252篇,里面只有两篇是批评的。叶辛所在的上海市作协,每天都有很多观众打电话,有些表达他们对于电视剧的喜爱,有些感谢叶辛真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和他们曾经历过的生活。时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的巴金,每天都吩咐家人把摇床摇起来收看《孽债》,“尤其是片头,看得很动容。”
《叶辛传》的作者林影清楚地记得自己观看这两部电视剧时候的情形,“《蹉跎岁月》播放的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机,看的是露天的黑白电视。《孽债》播出的时候,我女儿刚刚出生,我一边抱着女儿,一边看,一边哭。”
实际上,《蹉跎岁月》与《孽债》已经成为一代人共同的时代记忆。现在,叶辛还经常遇到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表达自己父母对他的作品喜爱,“哎呀,我妈妈很喜欢你,我爸特别喜欢你的作品,因为他们的父母正好是经历过的这一代人。”
3
成为一名作家,是叶辛从小的愿望。尽管他也曾因喜爱阅读而被扣上“大帽子”。
“坐在我旁边的那个少先队小队长,他经常批评我,你看你借的书呀,不是秃顶(因为外国作家有不少老人都秃顶的嘛),就是戴着那个深度的近视眼镜。”小队长还告状到了老师那里,老师在叶辛的学生评语上写下,该生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这让叶辛颇不开心。
但这并没有影响叶辛喜爱读书,1969年前往贵州插队的时候,大家都忙着带生活用品,叶辛却带了两箱书。农闲的时候,叶辛就将自己带去的书,翻来覆去地看,并逐渐地学会一些写作技巧。“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丽莎出场的时候,他注重描写的是她眼睫毛的颤动,这让我理解了,哎呀,写人物不一定要整个去描写他的眼睛、鼻梁、嘴巴、身材,如何美,你只要抓住细节。”
度过了刚刚下乡的狂热之后,知青们开始感到困惑和迷茫,有些聚到一块儿抽烟打牌,叶辛对这些都没有兴趣,他开始偷偷地写一些小说,将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写在纸上。后来,叶辛的一些同学知道他在写小说,催促着让叶辛寄给他们也看看。“他们自说自话,拿到报社、拿到出版社去投稿。他们觉得我写得蛮好看的,就去试试看。”
写作之路当然不总是顺利的,在写小说的最初一段时间,叶辛也收到了很多退稿,后来,叶辛的妹妹将这些退稿都拿去生炉子了。1977年春天,叶辛的处女作《高高的苗岭》问世了,并被改编拍成了电影《火娃》。自此,叶辛出版了一部又一部作品,并成为一代人记忆中的符号。
上海的夏天依旧炎热,参加完上海书展的几场活动之后,叶辛回到了贵州,一个叫做十里河滩的“山沟沟”里,“这里安静,远离市井的喧嚣。我可以写一点东西。”
这些年,交接了文联一线的工作之后,叶辛有时间回贵州走一走,看一看。他突然发现,自己所熟悉的那些场景都荡然无存,“我经历的生产队生活,赶场的场景都没有了,农民也都出去打工了。我觉得这些充满烟火气和生活气息的东西,能够通过我的文字留下来。我觉得这是蛮有价值的一件事。”
对话
伟大的作家都关注
自己生活的时代
读品:在《孽债》之后,您也创作了很多作品,您关注的重点在哪里,或者说您创作的源泉在哪里?
叶辛:其实这几部作品,我把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都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作品流传至今,他们都关注着自己生活的时代。我是1949年10月出生的共和国的同龄人,我的人生经历了共和国所经历的一切。这列列车开得很慢的时候是怎么回事?在隧道里,幽暗得看不见灯光,又是什么情形?开出隧道一片光明时,又是怎么回事?这七十年我都经历了。我觉得写好这一代人的人生经历,折射出来的也就是共和国的发展历史。
读品:这几十年来您一直都在创作,为什么能够保持这么旺盛的创作精力?
叶辛:两个字“喜欢”或者说一个字就是“爱”。自己今天写了什么东西,就觉得这一天过得比较踏实。光是参加活动,一个字也没有写,就觉得今天又白白浪费了。你写下真正有意思的东西,它是会有价值的。
读品:关于读书和写作,您有什么忠告给现在的年轻人吗?
叶辛:我刚参加完书展回来,年年书展,基本上都是新书,去年的新书,今年都变成旧书了。书是读不完的,再贪婪地读,也读不完,还可能读成个书呆子。你要选择喜欢的书去读,而且要找出喜欢这本书的原因,这就是你思考、消化的过程。阅读是有不同倾向的,人的个性是不同的,有的人特别喜欢破案的,有的人特别喜欢读细腻的、家长里短的,也有的人喜欢读粗犷的、写战争风云的书籍,这些都可以。但关键是在阅读文学书籍的过程中,解读出你为什么喜欢这本书,解读出来你就进步了。将来在你自己写作的过程中,你会不知不觉地显示出来这方面的才华。
叶辛
1949年10月出生于上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笔会副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孽债》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曾引起全国轰动。著有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孽债》《三年五载》《恐惧的飓风》《华都》《缠溪之恋》《过客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