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2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8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秀雅的力量—— 曾佳画作观后记
  《生命的礼赞》 46×68cm 2020
  《荷风初见》 73×46cm 2020
  《佳期如梦》 73×46cm 2019
  《山涧流泉》 73×46cm 2019
  《新篁蝶舞》 73×46cm 2020
  《芭蕉夜雨》 73×23cm 2020
  《始于初见,止于终老》 73×46cm 2020
  《芳华》 138×68cm 2020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73×46cm 2020

  □王怀义

  白谦慎教授《与古为徒与娟娟发屋》已经出了第三版。“娟娟发屋”几个字,是作者在重庆青木关路旁发现的一个理发店的手写招牌,可能出自一位十七八岁的少女之手。在作者看来,这四个字,“来得如此自然,没有丝毫的造作”“不失质朴的意趣”。作者将这种书写称为“有趣味的书写”。其实,包括书写在内的真正的艺术创作,不都是“趣味”的产物吗?艺术创作就应该是摆脱限制、表达己意,无所顾忌、游刃有余,让真实的自我在书写或描绘中展露。或许,我们可以向白先生借用这几个字,来描述曾佳的绘画创作。

  实际上,这几个字一旦被作者发现而单独观照,它早已将青木关路旁的这家理发店以及理发店旁边的汽车修理店完全遗弃了:“娟娟”从一个女孩的名称转化为颇有青春女性气息的修饰语。这样,它就有了自己的生命空间:这是一个独立的女性空间,也是一个自由空间,清秀、温婉、亲切,惹人回想,一如明清仕女画作中常出现的清新动人的清晨的场景。在我看来,观看曾佳的画作,感觉也是如此。

  曾佳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是艺术界少有的绘画创作和理论研究兼擅的人。她不仅撰写了四十多篇高质量的中外艺术史论文,而且举办过自己的画展。近年来,她更致力于通过绘画艺术创作促进海峡两岸的人文交流,成绩斐然。

  曾佳于2015年1月23—29日在台湾蕙风堂举办过一次题名为“弘毅致远”的个人画展,展名为台湾艺坛执牛耳者、德高望重的欧豪年教授书写。这次展览,展出了她在台湾艺术大学访学期间创作的作品,共约一百余件,以山水田园为主,还有一些书法作品。这些作品有立轴、横幅、扇面,还有一些自然静物和山水小帧。其总体风格清新淡雅,处处透出秀雅脱俗的意趣。有的小幅作品只画一只蜻蜓、一朵鲜花、一只麻雀,无不生动传神,引起观者的称赞。展览期间,很多艺术界人士前来帮助孤身在外的曾佳布置展览,这体现出她自然亲和的人格力量,一如她的画作一般。

  蕙风堂书店位于台北市中心,清净幽雅,异常安静。展出的几天中,曾佳静静地坐在展厅门内的桌子旁,有人来的时候,她有时起身招呼,有时则静坐在小桌子旁看书。展出时正是台北连绵的雨季,即使如此,展览开场的那天仍然来了很多人,还有一些电视台和艺术网站的摄影记者。展出过程中,有时参观者较少,这反而给了曾佳亲近自己作品的时机。她有时化身为自己作品的观者,玉立于自己的画作前,静静品味其中的场景,好像又回到了画境所隐约显示的生活时光之中;有时她又是这场展出的策划人和负责人,哪一幅画稍微歪斜一点,她又站在凳子上将其扶正,然后仔细端详,说一声“这下好了”,就从小凳子上下来。时至冬季,台北雨季的漠漠清寒,反而让这个充满艺术趣味的房间分外温馨——这间只有七十平方左右的展室,正是曾佳的“娟娟发屋”:她的画作正是“有趣味的”创作的产物,与功利性的追求无干。

  实际上,喧闹而热烈的展出场面,并不是曾佳理想的艺术展出效果,她更愿意在宁静的空间中有二三懂画之人来随意浏览,静静而来,默默而去,虽无直接的交流,但画作中秀雅、自由而亲切的场景和意象,已经将这种交流展开了。

  曾佳的创作以山水田园的题材为主,她尤其喜爱描绘自然和乡村风物。其中的山水画作与传统中国的山水画颇为不同:古代文人山水之作,或典雅浑厚,或淡墨挥洒,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而这种文人气息,同时也是一种男性的气息,一望便知。曾佳的画作虽然也学习了古代中国山水画中青绿山水的技法,但她对山水设色的运用却一反传统,不回避对颜色的使

  用。清代四王领袖人物王翚多次对山水画作“涂红抹绿”的做法提出批评,认为这样太多俗气,不适合表达悠远深邃的意境。这种情况或许有之,但不能一概而论。曾佳的山水之作对颜色的使用颇有女性的特点,设色典丽而不失山水趣味,一如石涛《秋林人醉图》中的自由舒展和鲜艳的红色,但又比石涛作品多了一种秀美。有时,她还将自然山水人格化,“涂红抹绿”反而成为锦上添花,别有韵致。在众多画作中,有一幅题名“野柳印象”的作品,是曾佳自己喜欢的:她将台湾野柳的山峦画成一位类似沐浴中的长发女子的形象,自由舒展,抽象而不乏细致,雅致中带着一种奔放,率真的线条中内蕴着细腻的情感。

  在曾佳的作品中,表现乡村景物的作品占有不小的比例:乡村中的蔬菜瓜果,多次出现在她的画作中。她一再将乡村田园的典型景物融于笔端,化为画卷上的艺术意象:雪白的宣纸上是成熟后略显浑厚的南瓜,或者是鲜红翠绿的西瓜,亦或者是清脆逼人的青叶子,空茫的背景越发凸显出这些物品的本真状态,惹人喜爱。在一幅卷轴中,一片墨绿的藤架下,是几条清脆的丝瓜,黄的小花在丝瓜尖上将落未落。这种常见、自在而亲切的田园一景,带给人一种思乡的美感,迫在眉睫而与自我融合。画家在画面的右下方题上了“万种情思寄于瓜”的落款,这说明她有意将自己的“万种情思”寄托在这些自在而亲切的田园物品之上,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想和审美趣味。

  实际上,曾佳这种高度纯真化、情感化的创作方式,带有怀乡的品质:我们不是在真切而又亲切的回忆中遭遇自己的理想境界吗?所以哲学家和美学家常将最高的美等同于乡愁。正像诺瓦利斯所说的那样,艺术家和哲学家“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家园”,产生了无法抗拒的美感和深邃难解的迷思。

  总体上看,曾佳的画作呈现出一种“秀雅的力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法语言和艺术气质。这与她独特的技法诉求和知识构成有关。在不断进行创作的同时,曾佳还进行中外艺术史和艺术理论方面的学术研究,发表了很多相关的论著。深厚的艺术理论素养的积累和沉淀,使她的画作呈现出一种较为独特的理性气质。曾佳结合相关哲学思想,如禅宗、现代性思想等,对中外艺术史中的重要论题进行了研究;她在中西比较视野中对唐代仕女画、明清肖像画进行了颇为细致和深入的比较。这种知识学养的含蕴陶冶,使她的画作体现出一种较为特别的、女性艺术家特有的美感:秀美中透露出坚硬,宁静中暗含着气势。例如,在她一幅题名为“泉声吞翠壑”的山水册页上,顺势而下的瀑布的力量从外在的形式转移到较为抽象的声音上,清秀的翠绿在声音的气势中氤氲流转,体现出别致的力量之美。在题名为“山之魂”的小品上,其落款题曰:“台湾的山有秀丽雄浑之姿。”“秀丽”而“雄浑”,正是优美与壮美两种美的形态融合之后而成的一种美。

  秀雅而有力量,正是曾佳画作的“美学语法”。

  曾佳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台湾艺术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教于南京工业技术大学。现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会员,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南京市美术家协会花鸟画研究会理事,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民盟中央美术院南京分院理事,南京名人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兼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南京颜真卿书画院院委,鼓楼区政协书画协会理事,江苏梦之蓝书画院院委。著有《明清帝王肖像画研究》(专著),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中国历代绘画鉴赏》(合著)。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