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8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记者和农民同劳作
三伏天农耕12小时全记录
  在田间劳作的杜奎朝
  除完草后快报记者泡皱的双手
  扫码看视频

  五一前把稻种泡上,三四天后稻种发芽,撒到地里,等稻种长成秧苗,要进行拔秧再捆扎,把地犁好,将秧苗一株一株移栽到田里。接下来就到了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拔草、打药、灌溉,这个时节水稻管理得好,到了秋天就有好产量。十月份,水稻成熟,收割机一茬一茬将稻米收割。收割来的稻米晾晒几天,再进行装袋。这是杜奎朝把稻种变成稻米的过程。

  今年67岁的杜奎朝是扬州仪征市新城镇三茅村人,黝黑的面庞、发黄的指甲是他与土地打了40多年交道的证明。多年前,他要靠自己的双手一点点把稻种变成稻米。现在虽有了机械化的耕作方式,他仍要倾注大量心血,辛勤耕作,才能在秋天迎来收获。8月18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扬州仪征三茅村,感受并记录了杜奎朝的一天。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周明 刘赟/文 顾闻/摄

  4:30

  天没亮就起床

  喂鹅鸭浇黄豆

  凌晨4点半天还没亮,杜奎朝已经起床了。夏季是水稻的管理季,这个时节稻田里的草开始“疯长”。要避开一天里温度最高的时候,早晨和傍晚就成为最佳的劳作时段。

  5点天空露出鱼肚白,整个村子开始苏醒。在下田前,杜奎朝还有许多活要做。妻子在一旁的小院里喂鸡,而杜奎朝则要把家里养的鹅赶到小沟边。鹅被顺利放养后,他转身回到院子里端出了小半盆稻子放到沟边,这是鹅和鸭的口粮。

  夏季气温高,农作物需要灌溉,稻田旁还种了四分之一亩黄豆,他扯起水管从一旁的小湖里抽水,水柱冲向已经开花的黄豆苗。而妻子已经把前一晚下在水沟里的虾笼拿回了家,灌溉完的杜奎朝解开虾笼一端的绳,把里面的鱼和虾慢慢倒入盆中。

  6:00

  长衣长裤下田拔草

  最辛苦是插秧季

  做完这些,杜奎朝戴上草帽要去田间拔草,出了家门走50米再拐进一条蜿蜒的小路,走两分钟就到了稻田地,他要抓紧在9点前多拔一些草。因为9点后气温过高,人在稻田就站不住了。

  杜奎朝种了11亩水稻,7亩的杂交稻和4亩的晚稻。杂交稻已经扬花,晚稻还在生长,这是他对晚稻地的第三遍除草。拔完长,长出来再拔,一整个夏季,他都要这么与杂草斗争——弯腰把稻子轻轻扒开,仔细观察稻田里是否有杂草,拔草时大部分时间腰都要弯着,后背的汗水已经浸透了衣服。

  水稻叶子锋利,稍不注意,皮肤上就会留下长长短短的划痕。为了不被稻叶划伤,杜奎朝下田时一般都穿着长袖上衣与长裤,虽然会热但这是保护皮肤的最佳方式。但弯腰拔草时,稻叶还是会划到脸上。他吃过苦,有次弯腰拔草,稻叶戳到眼睛,疼了好几天。

  水稻需要灌溉,他把水管从不远处的湖边捋到稻田旁,看着水一点点流到稻田里,心里很满足。

  虽然要在高温下劳作,但这并不是最辛苦的时候。杜奎朝觉得最辛苦的农活是插秧,要先拔秧,再进行捆扎,还要把田里的地都犁一遍,再把秧苗移栽到田里。而这些工作需要在一个星期内完成,他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时间都待在田里。把秧苗一株一株插到田里,一上午腰都没空直起来,等到中午吃饭休息时,挺起腰,酸痛感迅速在腰间蔓延。但杜奎朝顾不上这些,他要抓紧干完,好让水稻顺利生长。

  11:30

  自己种的吃起来香

  一点也不能浪费

  在地里进行近3个小时劳作后,杜奎朝回到家中开始吃早饭,自家种的稻米煮成的粥香极了,一碗粥一个咸鸭蛋补充了他劳作3小时消耗的能量。

  夏季要时刻关注水稻的生长情况,田里缺不缺水,有没有虫子。依照平常,吃完早饭杜奎朝还要到田里转上一圈。但今天有人临时要他帮忙去拉一些建筑废料,咚咚咚,拖拉机发动起来,室外的温度已经逼近40℃,他开着拖拉机消失在妻子的视野里。

  待杜奎朝回到家中,家里的午饭差不多已经准备好,土灶上煮着上午虾笼里捕到的鳝鱼,电饭煲里飘出米饭香。他从自家粮库里,搬出稻米,用推车运到了养鸡鸭鹅的院子里,做完这些他才在院子里喝上一口水,汗水顺着黝黑的面庞滑下来。

  也许因为每一粒稻米都浸满了杜奎朝的汗水,在杜家一点点的粮食都不会被浪费。电饭煲里的饭永远是刚刚好吃完,即使剩一点,也会用来喂鸡鸭。这么辛苦种出来的粮食一点不能浪费,这是一家人对粮食的尊重。

  16:30

  傍晚查看稻田

  看完才能安心吃晚饭

  吃完午饭,没什么重要的事杜奎朝开始午休,看会电视或者睡一会,补充劳作消耗的体力。下午四五点戴上草帽再去田里转一转是他多年的习惯。田埂上的草又长了起来,需要拔一拔,俯下身子,仔细观察稻田是否有虫子,再拨开稻子,看看杂草是不是又偷偷长起来了。

  只有查看完田间,杜奎朝才能安下心回家吃晚饭,结束一天的劳作与生活。

  记者手记

  8月以来,气温居高不下,近几天扬州气温更是高达37℃。8月18日,记者来到了扬州仪征三茅村,跟随村民杜奎朝体验了一天普通农民的生活。

  同行记者清一色的90后,对于农耕种植几乎一窍不通。早上不到5点,天还没亮,我们赶到杜奎朝家。清晨的气温不算高,我们换好雨靴跟随杜伯伯来他家稻田拔杂草。稻田里水稻高度几乎齐腰,在里面走路并不容易,刚下田时记者就摔坐在田里好几次。而怎么从密密麻麻的水稻中分辨出杂草也难住了我们。水稻的叶片又细又长,边缘锋利得像刀片,弯腰下去拔草的时候,不是划到手指就是戳到脸。

  忙活了一个多小时后,记者手里才拔了一小把草,但却被稻田里的露珠打湿了裤子、汗水流到眼睛里、手也被水泡得发皱。杜伯伯体谅记者初来乍到,决定提前回家吃早饭,“到9点人就受不了了,站不住的。”

  跟着杜伯伯干活的这半天,记者其实只体验了千万种农活中比较轻松的一种,但还是在高温的炙烤下累得发昏,而这相比农忙时,辛苦程度不足百分之一。

  正因为深刻知道一粒米的诞生要付出多少汗水和心血,杜伯伯才对粮食有着“一点不能浪费”的尊重。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此行的体验让我们明白应当尊重农民伯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劳作的成果。正因为粒粒皆辛苦,我们才要餐餐不浪费。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