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8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37℃高温下稻田治虫
现代快报记者体验“粒粒皆辛苦”
  现代快报记者下田体验治虫
  滕敏察看自家菜园
  吴心亮帮助记者背上灭虫喷雾器
  扫码看视频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小小餐桌的粒粒黍米,都来自农民的辛勤劳作。8月17日,江苏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全省热得发烫,现代快报记者来到了镇江句容市后白镇张庙村,跟随当地村民一起,体验烈日下的辛勤劳作。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侯天卉 白雪银/文 吕正昕/摄

  清晨下田灌溉、除草,中午才回家

  8月17日下午3点,镇江句容市后白镇张庙村的地面蒸腾着热气,体感温度超过40℃。

  70岁的吴心亮在小院里晒着玉米,给家里养的老母鸡制作饲料,老伴则在库房中收拾着刚刚丰收的菜籽,整整装了12麻袋,一旁的地上还散落着一堆西瓜。“今儿天太热了,下午不好下地干活,人要晒坏的。”

  65岁的滕敏正捣鼓着自家院子里的玉米秧子。滕敏和吴心亮都是张庙村的村民,“小鬼们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种田的都是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在全村1100多户居民中,还留在村里以种田为生的仅仅20户,大多是老人。他们每天早上4点起床,趁着没那么热,到田间地头转上一圈。看看稻田是否需要灌溉,把田里的杂草拔出来。

  滕敏家的地以苗木为主,10亩多的绿化苗,1亩多的庄稼,主要满足自家吃食。而老吴家的16亩地种的都是水稻,给在镇上的儿子留下一些,剩下的卖点钱贴补家用,旁边1亩多的旱地上种植着山芋、毛豆、豇豆等蔬菜作物,也都是为了满足自家需求。

  这个季节里,五月种下的晚稻已经长至半人高,进入孕穗期,这是一年中,滕敏和吴心亮最空闲的时间。

  “清早出门,差不多12点左右回来,再晚就受不了了,中午都得50℃,下午都不能赤脚下田。这个季节主要的工作就是抗旱、治虫。”滕敏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下午可不能浇水,地面太烫了,水浇到地上就成了开水,庄稼、树苗都要被烫死了。

  傍晚除虫,忙到晚上八九点

  孕穗期的水稻最怕的就是虫害,每次台风过境,就成了农闲期里滕敏和老吴最辛苦的时间。

  “台风来了,虫子也就来了,今年七八月份都做了一次除虫。”吴心亮说,每次虫期就两三天,由农业服务公司统一通知,这次是什么虫、该用什么药,一季稻子要五六次。“稻田治虫都是傍晚或晚上进行,喷洒的药水随着夜间上涌的露水渗入根部。”

  草帽、袖套、胶鞋、塑料水桶、灌满药剂的后背式喷雾器是老吴下地治虫的全部装备。从稻田旁的水塘里打起满满一桶清水,混合着药剂灌入16升的喷雾器背包中,药水加上设备近50斤。老吴告诉记者,家里的16亩稻田,他至少要花两天才能喷完,从每天下午5点一直到晚上八九点。“1亩田要喷满满两桶,我得一口气喷完一桶再出来,老伴帮我重新盛满,我再下田喷。”

  稻田里蓄着庄稼生长必需的水,背上喷雾器踏入稻田,就像是踩进了沼泽,脚底打滑不说,稍有不慎就会陷进泥地。抬起脚时,还要根据身后喷雾器的重量,时刻调整身体的重心,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在地里。

  记者体验

  背20斤药水重心不稳,稻尖划得小臂又疼又痒

  夏日的田间地头到底有多热?村民们治虫有多辛苦?

  当天句容最高气温37℃,室外体感温度超过40℃,虽然有些微风,但从中午起,身上的衣服就一直保持着潮湿的状态。

  下午日头正晒,为了防止大家出现中暑,直到下午5点,老吴才带着记者下到稻田,去感受烈日下的治虫工作。

  考虑到太阳的毒辣,老吴给记者准备了草帽。戴上草帽,背好喷雾器,穿上胶鞋,记者尝试着踏进稻田。

  当天的稻田已经没有了明显的水痕,但记者还是感受到了泥土的湿滑,每一次抬脚都需要小心谨慎,因为身后的喷雾器特别容易拉偏重心,若是摔进田里,就会压坏一旁的秧苗。“试试抓住旁边的叶子,能帮你稳住重心。”老吴提醒道,但记者没好意思对秧苗们“下手”,生怕扯坏他们辛苦耕种的稻子,只能努力地踩实每一步。

  一条稻埂大约50米,记者走了10分钟。这个季节稻子已经长了半人高,每一下的喷洒都能感受到稻尖划过小臂。从田里出来,小臂又疼又痒,取下喷雾器,腰间酸痛,肩膀也被勒出了红痕,身上的衣服、裤子都是湿的。像这样的工作,老吴一干就是三个多小时。

  “我只给你装了20斤,正常装满得有四五十斤呢。”体验完,老吴赶紧用清水替记者清洗了胳膊,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衣服最好也尽快更换,上面的水渍不仅仅是汗水,更多的是喷洒在秧苗上的药水。“如果皮肤敏感,划出了伤口,药水混着汗水沁进去,不多会儿就会出红疹的,到了晚上会更痒。”

  尽管做足了防晒、防护,但40℃的体感温度还是让记者出现了轻微的中暑症状,两颊通红,直到晚上八九点还有些头疼头晕。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我们从小熟记的一句诗,真正走入田间才发现,农民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辛苦。随手丢弃的饭菜看似不起眼,但这些小小黍米,都是农民辛勤劳作换来的。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应该走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每一餐。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